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时,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化酶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缩血管并促醛固酮分泌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致血压升高;肾脏钠排泄功能异常时,钠潴留使血容量等改变致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时,舒张因子减少、缩血管物质等增多致血管阻力增加;遗传因素中基因多态性等使有家族史者易患;肥胖者因脂肪释放物质等致血压升高;年龄增长使老年人易患,更年期后女性高血压风险增加;吸烟、过量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1.肾素释放:当肾灌注压降低、肾交感神经兴奋或远曲小管钠负荷减少时,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会释放肾素。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AngⅠ)。
2.血管紧张素转化:血管紧张素Ⅰ在肺循环中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是RAAS中的关键活性物质,它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AngⅡ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1.交感神经兴奋的诱因:多种因素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例如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寒冷刺激等。当人体处于这些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节后交感神经末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
2.对血压的影响: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也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使心输出量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二、钠代谢与高血压
(一)肾脏钠排泄功能异常
1.肾脏对钠的调节机制: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来维持钠的平衡。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共同作用,使机体钠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在高血压患者中,可能存在肾脏对钠的排泄功能障碍。
2.钠潴留与血压升高:当肾脏对钠的排泄减少时,会导致钠在体内潴留。钠潴留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血容量增多,进而使心脏前负荷增加。为了将过多的血液泵出,心脏需要加强收缩,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肥厚。同时,血容量增加还会使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大,外周阻力升高,最终引起血压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高盐饮食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就是因为高盐摄入会导致钠潴留,影响钠代谢平衡,从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等,这些物质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等作用,对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和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二)高血压时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在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异常。一方面,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NO、PGI等血管舒张因子减少;另一方面,内皮细胞会分泌更多的缩血管物质和炎症因子,如内皮素-1(ET-1)等。缩血管物质增多会导致血管收缩,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引起血管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的正常舒张功能,使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持续升高。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由于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更为明显,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四、遗传因素与高血压
(一)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1.相关基因的作用:已经发现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位点。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基因)存在插入/缺失(I/D)多态性,DD基因型个体的ACE活性较高,血浆中AngⅡ水平相对较高,更容易发生高血压。另外,钠通道相关基因、盐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等的多态性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2.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其遗传易感性增加。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还需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比如,一个有高血压家族遗传背景的人,如果同时长期处于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不良环境因素中,就会大大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五、其他因素与高血压
(一)肥胖
1.肥胖导致高血压的机制: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等。这些物质会影响胰岛素抵抗、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等,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肥胖者的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也会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2.不同年龄段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肥胖都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儿童肥胖导致的高血压,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早期干预肥胖可以降低成年后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年龄与性别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的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肾脏等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对钠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些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高血压。例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2.性别因素:在更年期前,女性患高血压的比例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逐渐增加,接近男性水平。这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血管的保护机制减弱,从而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时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2.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会激活RAAS系统,增加心脏负担,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