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如何诊断
血压测量方法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各有其测量要求、正常范围及应用价值;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正在用药仍属高血压,儿童、青少年、妊娠期等有特殊诊断标准;相关辅助检查有血液检查(了解血常规、血生化等)、尿液检查(关注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等)、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电活动等),各检查对高血压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作用。
一、血压测量方法
1.诊室血压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和评估其严重程度的常用方法。测量前受试者应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采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使用经过校验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袖带宽度应合适,至少覆盖上臂的2/3。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然后以恒定速率缓慢放气(2-6mmHg/秒),读取水银柱凸面的最低值或电子血压计的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至少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不同性别在血压正常范围上并无本质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压有上升趋势,老年人测量时更需保证测量环境安静、测量操作规范。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诊室血压测量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对血压的影响,可能需要多次测量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等情况。有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过血压异常情况的,测量时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2.家庭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适用于血压初步筛查、血压长期监测以及评估降压治疗效果等。一般建议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3遍,间隔1分钟以上,取平均值。记录测量日期、时间及血压值。家庭血压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诊室测量时的白大衣效应,对于判断血压的真实水平有帮助。不同年龄人群家庭血压监测的正常范围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家庭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135mmHg和舒张压<85mmHg。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家庭血压监测能更早发现血压异常情况。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人群,通过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
3.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是连续24小时、白昼与夜间分时测量血压的方法。它能够提供24小时血压的平均值、血压波动规律等信息。动态血压监测的正常标准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昼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诊断隐蔽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以及评估血压变异和昼夜节律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相对不明显。有睡眠呼吸暂停等病史的人群,动态血压监测能发现血压与睡眠呼吸暂停等情况的关联,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血压情况。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血压参考值来判断。一般来说,儿童高血压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通过多次测量来确定。例如,学龄儿童的正常血压范围一般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第95百分位数。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有其特殊的标准,在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者可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若伴有蛋白尿等情况则有更复杂的诊断标准。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的患者,高血压的诊断要结合其基础疾病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测量血压以及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三、相关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血生化主要包括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等指标。例如,肾功能检查中的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同时高血压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血糖和血脂的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等情况,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血钾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低钾血症等情况,某些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血钾异常并影响血压。不同年龄人群在血液检查指标的正常范围上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各项指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血脂可能会升高,这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在血液检查时可以发现这些异常指标,从而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有肾脏病史的人群,血生化检查中的肾功能指标会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便及时发现高血压与肾脏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2.尿液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等。尿常规可以初步了解有无血尿、蛋白尿等情况,尿蛋白定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尿蛋白的排泄量。蛋白尿是高血压肾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尿液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尿液检查的正常标准有所不同,儿童的尿液检查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监测肾脏功能的变化情况,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尿液检查可能会发现一些异常指标,有助于评估高血压的相关风险。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评估有无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情况。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心电图上可出现相应的改变,如左心室高电压等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的正常范围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心电图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但如果出现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肌肥厚等改变则需要引起重视。有高血压病史且有心脏不适症状的人群,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辅助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情况,进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