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是什么意思
心悸怔忡是中医术语,西医中多种疾病可致类似表现。其有突然、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形式,伴心血管及全身症状。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液、心脏超声等,医生据病史和检查综合诊断。处理分针对病因和缓解症状,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
一、心悸怔忡的定义
心悸怔忡是中医术语,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且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西医中类似心悸表现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心脏时。
(一)从中医角度的阐释
中医认为其发生与体质因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素体虚弱,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因情志过激,如突然受到惊吓、长期忧思恼怒等,扰动心神,可引发心悸怔忡;过食膏粱厚味、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滋生痰浊,痰浊上扰心神也可导致。
(二)从西医角度的关联
在西医范畴,多种情况可引起类似心悸怔忡的表现。如各种心律失常,像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发生异常改变,就会使患者感觉心跳异常;心血管系统的其他疾病,如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退,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也可能出现心悸的症状;此外,一些非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也常表现为心悸,还有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从而出现心悸的情况。
二、心悸怔忡的表现特点
(一)发作形式
可以是突然发作,也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例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怔忡可能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几秒、几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更久;而由贫血导致的心悸,可能随着贫血程度的变化,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发作。
(二)伴随症状
1.伴随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伴有胸闷、胸痛、气短等表现。当存在冠心病时,心悸怔忡常可伴有胸痛,疼痛可位于心前区等部位,呈压榨性或闷痛;心力衰竭患者除了心悸外,还会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2.伴随全身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怔忡,常伴有多汗、怕热、消瘦、手抖等症状;贫血导致的心悸还可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贫血时可能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心悸怔忡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如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等。
三、心悸怔忡的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检查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悸怔忡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的情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通过心电图往往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是窦性心动过速、房颤还是室早等。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心悸患者,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如有些患者心悸是阵发性发作,可能在普通心电图检查时未发作,通过动态心电图就能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3.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血常规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检查能了解甲状腺激素水平,排查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等情况。例如,怀疑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会有相应的变化。
4.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瓣膜的运动情况以及心脏的射血分数等。对于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悸怔忡,心脏超声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二)诊断思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心悸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结合上述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若心悸伴有多汗、消瘦等症状,会重点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进行排查;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患者,出现心悸时要警惕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悸,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四、心悸怔忡的处理与预防
(一)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可查找诱因并去除,如纠正发热、贫血等诱因,必要时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相关诊疗规范,此处仅说明针对病因);如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需要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若是贫血导致的心悸,则要根据贫血的原因和类型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
2.缓解症状:对于心悸明显、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采取一些措施缓解症状,如让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在儿科患者中,要特别注意安抚患儿情绪,减少其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行为,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心悸可能对其影响更需谨慎处理。
(二)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因为这些可能会诱发心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要求略有不同,老年人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儿童则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等情况引发心悸。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适合其年龄的运动方式为主。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睡眠时间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等。
2.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情绪过度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平稳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等,以减少基础疾病对心脏的影响从而预防心悸怔忡的发生。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和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情绪波动和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更容易诱发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