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心肌肥厚但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病理基础是心肌不对称性肥厚;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约60%-70%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其他因素(如儿茶酚胺等神经体液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无症状期可体检发现,有症状期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诊断方法有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肌肥厚及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1.3)、心电图(可出现异常)、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更准确评估情况);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避免剧烈运动等,控制高血压)、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药,如心力衰竭用β受体阻滞剂,心房颤动用抗凝药)、器械治疗(效果不佳等可用ICD,终末期可考虑心脏移植);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女性妊娠需多科管理,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并调整治疗。
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心肌肥厚但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病理基础是心肌不对称性肥厚;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约60%-70%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其他因素(如儿茶酚胺等神经体液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无症状期可体检发现,有症状期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诊断方法有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肌肥厚及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1.3)、心电图(可出现异常)、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更准确评估情况);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避免剧烈运动等,控制高血压)、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药,如心力衰竭用β受体阻滞剂,心房颤动用抗凝药)、器械治疗(效果不佳等可用ICD,终末期可考虑心脏移植);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女性妊娠需多科管理,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并调整治疗。
病因
遗传因素:约60%-70%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其中最常见的是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钙蛋白T基因等。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肌肥厚。例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可影响心肌收缩蛋白的功能,使得心肌细胞过度增生和肥厚。
其他因素:虽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提示儿茶酚胺等神经体液因素可能参与其中。长期处于高肾上腺素能状态,可能刺激心肌细胞的生长和肥厚。此外,一些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与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相对遗传因素而言,这些因素的作用相对次要。
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部分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现心肌肥厚。这部分患者多为病情较轻,心肌肥厚程度相对较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所以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有症状期: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肥厚导致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功能受限,运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但心室充盈不足,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还可能出现乏力、心绞痛等症状。乏力是因为心肌肥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全身供血供氧不足;心绞痛则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表现为心悸、头晕等症状。
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以及心室腔的大小等情况。典型表现为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心肌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例如,正常情况下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大致相等,当该比值大于1.3时,高度提示肥厚性心肌病。
心电图:部分患者心电图可出现异常,如左心室肥厚、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病理性Q波的出现是因为肥厚的心肌导致心肌除极向量改变,表现为在相应导联出现Q波增宽加深等改变,但需要与心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病理性Q波相鉴别。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也有重要价值,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肥厚的程度、心肌的活性以及心肌纤维化等情况,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运动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流出道梗阻或导致心肌进一步肥厚等不良后果。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轻心脏的后负荷。
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选择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舒张功能。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以预防血栓形成,但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器械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此外,对于终末期的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脏功能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肥厚可能会对其心脏功能产生长期影响,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肌肥厚程度和心脏功能。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肥胖等情况,因为肥胖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女性患者:女性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妊娠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在妊娠前、妊娠期间和产后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由心内科和产科医生共同管理。妊娠前需要评估心脏功能和肥厚程度,妊娠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相关检查,产后也需要密切观察心脏恢复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药物治疗要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要根据心脏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低盐低脂饮食等,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