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是怎么引起
小肠疝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解剖因素(鞘状突未闭、腹股沟区薄弱、股环宽大)、腹内压增高因素(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搬运重物、腹水)、其他因素(肥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先天性发育异常);针对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提示,婴幼儿家长要观察腹股沟或阴囊有无肿块,避免孩子久哭,处理好便秘咳嗽等;老年人要治疗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孕妇要控制体重,产后注意休息,及时治疗咳嗽便秘等。
一、解剖因素
1.鞘状突未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会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各层组织经腹股沟管下移,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不久鞘状突会自行闭锁。若鞘状突未闭,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就有可能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到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疝气。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发育相对不成熟,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更高。
2.腹股沟区薄弱:腹股沟区本身是人体腹壁的一个相对薄弱区域,此处缺乏完整的肌肉覆盖,且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逐渐老化,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筋膜会进一步松弛,导致腹壁的强度降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肌肉萎缩,腹股沟区的薄弱情况更为明显,更容易发生小肠疝气。此外,一些先天性因素也可能导致腹股沟区薄弱,如家族遗传倾向,使得个体从出生时就具有腹股沟区结构上的缺陷,增加了疝气发生的风险。
3.股环宽大:股环是股管的上口,股管是一个潜在的间隙。当股环比较宽大时,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容易通过股环进入股管,进而形成股疝。女性的骨盆较宽,股环相对男性更宽大,这也是女性股疝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由于腹腔内压力反复增加,会进一步使股环周围的组织松弛,增加股疝的发生几率。
二、腹内压增高因素
1.慢性咳嗽:长期的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引起的咳嗽,会使胸腔内压力反复升高,进而传导至腹腔,导致腹内压持续增高。每次咳嗽时,腹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增大,对腹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种反复的压力刺激会使原本薄弱的腹股沟区或其他腹壁部位更容易出现缺损,使得小肠等腹腔脏器有机会突出形成疝气。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功能减退,更容易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慢性咳嗽引发疝气的情况较为常见。
2.便秘:长期便秘的患者,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内压急剧升高。用力排便的过程中,肠道内的压力会集中作用于腹壁,尤其是腹股沟区等薄弱部位。对于老年人来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便秘,而且他们的腹壁肌肉相对薄弱,在腹内压突然升高时,就更容易发生小肠疝气。此外,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等,也会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间接增加疝气的发病几率。
3.排尿困难:患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由于前列腺肿大压迫尿道,会导致排尿困难。患者在排尿时需要用力增加腹压来克服尿道阻力,从而使腹内压升高。长期的排尿困难会使腹壁承受持续的高压,增加了疝气发生的可能性。同样,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排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进而诱发小肠疝气。
4.搬运重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搬运工人等,在搬运重物时,需要瞬间用力,使腹内压急剧上升。这种突然的、高强度的腹内压变化会对腹壁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导致腹壁薄弱部位的损伤和缺损。如果经常进行高强度的重物搬运工作,腹壁长期受到反复的压力刺激,发生小肠疝气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如举重等项目,也可能因为瞬间的腹内压升高而引发疝气。
5.腹水:患有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腹水。大量的腹水会使腹腔内的压力明显升高,对腹壁产生持续的压迫。腹水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腹壁的负荷,还会使腹壁组织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发生薄弱和缺损,从而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生风险。
三、其他因素
1.肥胖:肥胖人群的腹部脂肪堆积过多,会增加腹腔内的压力。过多的脂肪还会对腹壁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使腹壁肌肉和筋膜受到牵拉,导致腹壁的强度降低。肥胖还可能影响腹壁组织的血液供应,使组织的营养状况变差,进一步削弱腹壁的抵抗力。因此,肥胖者发生小肠疝气的几率相对较高。此外,肥胖还可能与其他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相互作用,如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频繁的腹内压波动,增加疝气的发生风险。
2.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部手术切口如果愈合不良,会形成腹壁的薄弱点。在手术过程中,腹壁的完整性被破坏,虽然术后会进行缝合,但如果存在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影响切口的正常愈合。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强度降低,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就有可能通过切口处的薄弱部位突出,形成切口疝。尤其是一些大型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肠道手术等,术后切口疝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3.先天性发育异常:某些先天性疾病会影响腹壁的正常发育,导致腹壁结构存在缺陷。例如,先天性膈疝是由于膈肌发育不全,导致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膈肌的缺损进入胸腔。这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使得腹壁或膈肌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增加了腹腔脏器移位的可能性,进而引发疝气。此外,一些染色体异常或遗传性疾病也可能与腹壁发育异常相关,导致患者从出生就具有较高的疝气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是否有肿块出现,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用力时。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及时处理孩子的便秘、咳嗽等问题,以减少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有疝气的迹象,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的疝气有一定的自愈可能,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和处理。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腹壁的强度。
2.老年人:老年人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以降低腹内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腹内压突然升高。在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3.孕妇和产妇:孕妇在孕期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增加腹内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有助于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如果出现咳嗽、便秘等情况,要及时治疗,避免因腹内压升高影响腹壁的恢复,增加疝气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