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怎么回事
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发病与局部薄弱及腹内压增高有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预防。
一、疝气的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一)腹股沟疝
男性多见:男性的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相对女性腹股沟管较宽大,所以腹股沟疝以男性更为常见。从年龄角度看,婴儿期由于腹股沟管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先天性腹股沟疝,而老年人则多因腹壁肌肉萎缩、强度降低等因素导致后天性腹股沟疝。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生活方式,会促使腹股沟疝的发生。例如,长期慢性咳嗽使腹腔内压力反复增高,腹腔内容物就容易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
(二)脐疝
婴儿脐疝: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经脐部薄弱区突出形成。婴儿脐疝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脐环可逐渐闭锁,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
成人脐疝:成人脐疝较少见,多发生于中年肥胖女性。主要是因为脐部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弱点,腹内压增高时诱发。妊娠、肝硬化腹水等导致腹内压升高的情况易促使成人脐疝发生。
(三)股疝
女性多见:女性骨盆较宽,股管相对宽松,且妊娠等因素易导致股疝发生,所以股疝以女性更为常见。股疝通常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的半球形突起,由于股管较窄,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嵌顿后可引起剧烈疼痛、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二、疝气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位于相对固定的解剖区域内。当局部存在薄弱环节时,比如先天性的组织结构发育不完善(如婴儿的腹股沟管未闭),或者后天性的腹壁组织损伤、退变等(如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大网膜等)就会通过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突出到其他部位形成疝气。例如,在腹内压突然增高时(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力超过了薄弱区域所能承受的压力,脏器就会被挤入异常的部位,从而引发疝气。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疝
可复性包块:早期多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的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例如,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像核桃大小的包块,平卧后用手轻轻一推包块就消失了。
局部坠胀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局部坠胀感,尤其是在肿块突出时,可能会感觉到腹股沟区有牵拉感或坠胀不适。
嵌顿表现: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即突出的肿块不能回纳,会出现明显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此时情况较为危急,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二)脐疝
脐部包块:脐部可见半球形或球形的包块,小儿脐疝哭闹时包块增大,安静时可缩小或消失。成人脐疝包块一般较小,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局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脐部的隐痛或牵拉感,当发生嵌顿时,脐部包块不能回纳,伴有剧烈疼痛、呕吐等症状。
(三)股疝
腹股沟韧带下方包块: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的半球形包块,大小通常如核桃或更大。
嵌顿表现: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疼痛较为明显,且可迅速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由于股管较窄,嵌顿发生后病情进展较快,需紧急处理。
四、疝气的诊断
(一)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腹股沟区、脐部或股部等部位有无异常隆起或包块,注意包块出现的时间与腹内压的关系,如站立、咳嗽时是否突出,平卧时是否回纳。
触诊:触摸包块的质地、活动度等,腹股沟疝的包块一般柔软,可回纳;脐疝的包块在小儿哭闹时增大,安静时缩小;股疝的包块通常较硬,且不易回纳。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判断疝囊的大小、疝内容物是否为肠管等,还能观察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腹股沟疝、脐疝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超声可以明确疝囊内是否有肠管回声,以及肠管的血运情况等。
X线检查:当考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X线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征象,有助于判断疝气是否发生嵌顿及嵌顿后导致的并发症情况。
五、疝气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婴儿脐疝:由于婴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对于2岁以内的婴儿脐疝,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疝带压迫脐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疝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年龄较小、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一些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疝气患者,可暂时使用疝带等保守方法,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嵌顿等情况需及时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对于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对于小儿腹股沟疝,一般采取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相对简单,效果较好。
脐疝:成人脐疝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成人脐疝自愈的可能性极小,且容易发生嵌顿。手术方式主要是将脐部的薄弱组织修补,关闭脐环。
股疝:股疝容易嵌顿,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通常是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术,以加强股管的结构,防止疝复发和嵌顿的发生。
六、疝气的预防
(一)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腹内压增高:对于有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规范治疗,控制咳嗽症状;对于便秘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减少腹内压的波动。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腹壁肌肉力量,有助于增强腹壁的强度,预防疝气的发生。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腹内压突然升高。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要注意护理,避免长时间哭闹,减少腹内压的升高;对于新生儿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预防脐部感染,降低脐疝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腹壁肌肉的强度;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避免因排尿困难导致腹内压增高引发腹股沟疝等疾病。女性在妊娠期间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增加腹内压,同时产后要注意恢复腹壁肌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