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出血怎么回事
腹泻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肠道血管性疾病、食物或药物因素),不同人群腹泻出血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儿童需及时就医补液等,老年人要警惕肿瘤等并全面检查,女性按肠道疾病流程检查,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考虑相关因素并调整,有病史人群要根据自身病史相应处理。
一、腹泻出血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可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从而出现腹泻伴有脓血便的情况。研究表明,志贺菌感染后肠道炎症反应明显,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红细胞、白细胞等渗出到肠道腔内,随粪便排出就表现为腹泻出血。此外,大肠埃希菌O157:H7等细菌感染也可引起出血性腹泻,该菌产生的志贺样毒素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发肠道出血性炎症。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部分轮状病毒感染可能会累及肠道黏膜,引起肠道黏膜的轻度损伤,导致少量出血,表现为腹泻伴有少量血丝。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出现腹泻出血症状。
寄生虫感染: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道黏膜,吞噬红细胞等,导致肠道黏膜溃疡、出血,患者出现腹泻,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伴有明显的腥臭味,其中含有血液和黏液。
2.非感染性因素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肠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导致腹泻、黏液脓血便。病理上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的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等,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腹泻、便血,病情轻重不一,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溃疡、裂隙形成,可出现腹泻、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其出血程度可轻可重,与肠道病变的活动程度相关。
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表面破溃,可引起腹泻、便血。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研究显示,结肠癌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腹泻出血的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直肠癌:直肠癌患者早期可出现便血,多为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里急后重等,也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肿瘤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肠道狭窄,出现肠梗阻等表现。
肠道血管性疾病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肠黏膜损伤、溃疡,出现腹泻、腹痛、便血。常见于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当肠道供血不足时就会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便血程度和范围与肠道缺血的程度相关。
肠道血管瘤:肠道内的血管瘤破裂时可引起出血,导致腹泻伴有便血,一般出血量可多可少,血管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出血的表现。
食物或药物因素
食物因素:食用了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腹泻,严重时可能引起黏膜轻微损伤出血,表现为腹泻伴有少量血丝。例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肠道受到刺激,蠕动加快,出现腹泻,同时肠道黏膜受刺激后可能有少量出血。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肠道不良反应导致腹泻出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破坏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引起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导致腹泻、便血。
二、不同人群腹泻出血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
特点:儿童腹泻出血可能与感染因素关系密切,如轮状病毒、志贺菌等感染较为常见。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可能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例如轮状病毒感染的婴幼儿腹泻出血时,除了腹泻、便血外,容易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应对:儿童出现腹泻出血时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需要注意补液,预防脱水。在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腹泻出血需警惕肿瘤等疾病,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缺血性结肠炎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腹泻出血外,腹痛等症状可能较轻,容易漏诊。
应对:老年人出现腹泻出血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如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更应重视。
3.女性
特点:女性腹泻出血的原因与一般人群无特异性差异,但需要考虑与生理期、妇科疾病等的关系较少,主要还是肠道本身的病变。不过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妇科疾病累及肠道的可能,但相对概率较低。
应对:女性出现腹泻出血时同样要按照肠道疾病的诊断流程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关注自身肠道健康。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饮酒人群:长期饮酒可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导致腹泻出血。这类人群出现腹泻出血时,应首先考虑酒精对肠道黏膜的损伤因素,同时要进行肠道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长期熬夜人群:长期熬夜可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肠道的正常蠕动及修复功能,使肠道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发生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增加腹泻出血的发生概率。这类人群出现腹泻出血后,除了治疗肠道疾病本身外,还应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长期精神紧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等,容易引发腹泻出血。这类人群出现腹泻出血时,在治疗肠道疾病的同时,要注意进行心理调节,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等。
5.有病史人群
有肠道疾病病史人群: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腹泻出血可能提示病情复发,需要按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治疗。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腹泻出血要高度警惕结肠癌的可能,及时进行肠镜等检查。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人群:服用抗凝药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腹泻出血时,需要谨慎处理,因为抗凝药物可能会加重出血情况,要评估出血风险和继续使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可能需要调整抗凝治疗方案并同时治疗肠道出血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