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膜炎
骨膜炎是骨膜部位因感染、创伤、劳损等引发炎症的疾病,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类型,具局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预防需运动人群热身、循序渐进等,其他人群避外伤、保持正确姿势。
一、骨膜炎的定义
骨膜炎是一种发生在骨膜部位的炎症性疾病。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等起着重要作用。当骨膜受到感染、创伤、劳损等因素刺激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骨膜炎的发生。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感染性骨膜炎
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例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膜,或者直接的外伤导致细菌侵入骨膜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种类型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皮肤破损等情况增加感染风险。
(二)非感染性骨膜炎
1.创伤性因素:
长期、反复的轻度外伤,如运动员长时间的跑跳运动,足部、腿部等部位的骨膜受到反复牵拉、摩擦,可引起慢性创伤性骨膜炎。例如,长跑运动员的胫腓骨骨膜就容易因长期受到应力刺激而发炎。
急性的外伤,如骨折、扭伤等,也可能导致骨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因创伤性因素引发骨膜炎,年轻人由于运动强度大等原因可能更易出现运动相关的创伤性骨膜炎,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原因,轻微创伤也可能导致骨膜损伤。
2.劳损性因素: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的人群,如矿工、建筑工人等,骨骼和骨膜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劳损,容易引发骨膜炎。例如,矿工长时间弯腰、负重等,腰部的骨膜可能因长期劳损而发炎。这种情况在有特定职业暴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长期从事此类工作的人群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疼痛:是骨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病情而异,感染性骨膜炎通常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局部的红肿热痛;非感染性骨膜炎的疼痛相对较轻,多为隐痛、胀痛或酸痛,在活动后疼痛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例如,创伤性骨膜炎患者在活动患肢时,疼痛明显加剧,而休息时疼痛减轻。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疼痛,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等异常表现。
2.肿胀: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可出现肿胀。感染性骨膜炎引起的肿胀往往较为明显,且可能伴有皮肤温度升高;非感染性骨膜炎的肿胀相对较轻。肿胀部位通常与病变部位一致,如胫腓骨骨膜炎时小腿肿胀,跟骨骨膜炎时足跟肿胀等。
3.压痛:病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疼痛加剧。通过压痛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部位。
(二)全身症状
感染性骨膜炎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引起了全身的炎症反应。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感染性骨膜炎引发全身症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体温等全身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病变部位,观察局部是否有肿胀、压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情况,同时会进行相关的活动度检查,了解由于骨膜炎导致的关节或肢体活动受限情况。例如,检查足部骨膜炎时,会检查足部的活动范围以及是否有异常疼痛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等表现。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肿瘤等。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相对较为安全,但也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问题。
2.磁共振成像(MRI):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骨膜增厚、水肿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膜炎以及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一些不典型的骨膜炎病例,MRI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MRI检查,但儿童在检查时需要适当的镇静等配合措施,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三)实验室检查
对于感染性骨膜炎,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异常。通过血液培养等检查可以明确病原体,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而非感染性骨膜炎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明显的感染相关指标异常。
五、治疗原则
(一)感染性骨膜炎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2.局部处理:对于局部的感染病灶,如果有脓肿形成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切开引流等处理,以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二)非感染性骨膜炎
1.休息:让病变部位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骨膜。例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需要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进行休息。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帮助限制其过度活动,而成年人则需要自我约束。
2.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物理治疗对各年龄层的患者都适用,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如热敷的温度、超短波的功率等。
3.康复训练:在疼痛缓解后,适当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病变部位的功能,但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再次损伤骨膜。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监督。
六、预防措施
(一)运动人群
1.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让身体各部位适应运动的强度。例如,跑步前进行5-10分钟的慢跑、拉伸等热身运动。不同年龄的运动人群热身要求类似,但儿童的热身运动需要更加轻柔、有趣,以提高其参与度。
2.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速度等,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注意控制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膜损伤。
3.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装备,如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减少运动时对骨骼和骨膜的冲击。
(二)其他人群
1.注意避免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小心谨慎,防止骨骼和骨膜受到损伤。例如,在进行高处作业等危险工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对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更要注意避免摔倒等外伤。
2.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劳作时的姿势都要正确,避免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骨膜劳损。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使脊柱和颈部的骨膜处于正常的受力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