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和关节炎有什么区别
骨关节病是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累及负重和活动频繁关节,与多种因素相关,病理主要是软骨退变和骨质增生,临床表现有关节疼痛等,诊断靠影像学等,治疗有非药物、药物及手术等;关节炎泛指关节及周围组织炎性疾病,超百种,不同类型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各异,如类风湿关节炎有自身免疫因素,感染性关节炎由病原体感染,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紊乱,治疗根据类型和病情等选择相应方式。
一、定义与范畴
骨关节病
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也称为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主要累及负重关节和活动频繁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关节等。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关节过度使用、创伤、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磨损、纤维化、断裂等退变改变,同时骨质会出现增生,形成骨赘。例如,老年人膝关节的骨关节病较为常见,是因为膝关节长期承受身体重量,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不断磨损,促使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出现。
关节炎
是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种类繁多,超过100种。它的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代谢紊乱、创伤等多种因素。比如感染性关节炎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关节,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
二、病理机制
骨关节病
主要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关节软骨是关节表面的一层光滑组织,正常情况下起到缓冲、减少关节摩擦的作用。当软骨退变后,其完整性被破坏,质地变得软而脆,容易磨损剥脱。同时,软骨下骨会出现硬化、囊性变等改变,骨赘形成是由于软骨破坏后,机体的修复反应导致骨赘生成,以试图稳定关节,但骨赘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其病理过程主要与关节软骨的代谢失衡、力学环境改变等有关,年龄增大导致软骨细胞功能减退,合成和分解软骨基质的平衡被打破,分解大于合成,从而加速软骨退变。肥胖人群关节承受压力更大,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增加骨关节病的发病风险。
关节炎
不同类型关节炎病理机制差异较大。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等,这些介质会进一步加重滑膜炎症,破坏关节结构。感染性关节炎则是病原体直接侵入关节腔,在关节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内,引起关节的急性炎症反应,长期沉积还会导致关节骨质破坏、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
骨关节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初期多为轻微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出现僵硬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关节肿胀,可因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原因导致关节肿胀,外观可见关节肿大。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关节结构破坏等原因,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反复受伤的人更容易患骨关节病。例如,一位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50岁男性,膝关节容易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骨关节病表现。
关节炎
症状:不同类型关节炎表现各异。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如手指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表现为关节对称性的肿胀、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僵硬感明显,可持续1小时以上,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梭形肿胀、天鹅颈样畸形等。感染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关节功能明显障碍,伴有全身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痛风性关节炎常突然发作,多在夜间发作,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疼痛剧烈如刀割样,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不同类型关节炎好发人群不同,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年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酗酒等生活方式。
四、诊断方法
骨关节病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常用方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关节间隙进一步变窄,骨质增生更加明显。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早发现关节软骨的退变、骨髓水肿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指标,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升高。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一位60岁女性,膝关节疼痛多年,X线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结合其年龄、症状等可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通过临床表现(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感染性关节炎需要进行关节穿刺抽液检查,可发现关节液中有大量炎性细胞,细菌培养可找到病原体。痛风性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关节穿刺抽液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五、治疗原则
骨关节病
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重;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关节屈伸活动,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减轻疼痛、消炎,也可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药物润滑关节。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老年人是骨关节病的高发人群,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肥胖的骨关节病患者需要积极减重,以减轻关节负担。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功能锻炼等。药物治疗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控制关节炎症。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置换术等,适用于病情晚期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感染性关节炎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关节冲洗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非药物治疗包括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等)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不同类型关节炎患者在治疗时要根据自身病情、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年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生物制剂等效果较好的药物,而老年患者可能更注重药物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