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病因包括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病理表现为胃黏膜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萎缩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诊断靠胃镜等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及对症,多数预后好但需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可通过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的黏液层,靠近胃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毒性产物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Hp感染率有所差异,比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感染Hp的概率相对较高,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会增加Hp感染后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处于受刺激状态,炎症反应容易持续存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受饮食习惯影响不同,青少年若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更容易出现胃黏膜的损伤进而引发该病;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不良饮食习惯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会更明显。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胃黏膜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胃黏膜容易受损发生炎症。不同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而且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在用药过程中若不注意保护胃黏膜,更易发病。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引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等。自身免疫性因素引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人群中更易出现。
三、病理表现
胃黏膜组织学上可见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胃腺体保持完整,无萎缩性改变。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在不同个体可能有所不同,一些患者可能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另一些患者浆细胞浸润相对更明显,但总体都属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征范畴。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常表现为哭闹、腹部不适等;成年患者能较明确描述疼痛性质和部位。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食物排空减慢。
反酸、烧心:胃酸分泌异常或反流至食管引起,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可出现,但个体间症状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嗳气等,比如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若合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突出。
2.体征表现:多数患者在体格检查时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但压痛程度一般较轻,且无特异性。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情况,能清晰看到胃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红斑等炎症表现,还可在直视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患者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更谨慎的操作和良好的安抚;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需要评估检查风险。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较好,适用于各年龄人群;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不仅能检测Hp,还可同时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检测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对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
3.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血常规等检查,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的隐性失血等,但该检查结果一般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的是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通过杀灭Hp来缓解胃黏膜炎症,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考虑,避免选用不适合患者的药物。
调整饮食习惯:建议患者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等,以减轻胃黏膜的刺激,不同年龄人群需要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比如儿童要避免食用过多零食等影响正餐的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食物的细软易消化等。
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因药物因素引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调整或停用相关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同时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促进胃黏膜修复。
2.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对症药物,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来保护胃黏膜,缓解不适症状,但具体药物选择需谨慎,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加重患者负担。
七、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炎症可以得到控制,症状缓解。但如果不注意病因控制,病情可能反复,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其他病变。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在及时治疗和纠正不良因素后恢复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基础情况相对复杂,预后可能相对受一定影响,但通过积极治疗和良好的生活管理也可改善病情。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Hp污染的食物和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减少Hp感染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都要重视饮食卫生,儿童要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等,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都应遵循,比如青少年要避免过度熬夜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老年人要保持适度运动和良好心态等。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消化不良等症状或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