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病
胃病是胃相关疾病统称,包括多种类型及特点,有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常见诱因,检查方法有胃镜等,可通过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
一、胃病的定义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它是指发生在胃的各种疾病的总称,包括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癌等多种病症。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通过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
二、常见胃病的类型及特点
1.胃炎
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创伤等因素引起,起病较急,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有呕血、黑便等表现。例如,大量饮酒后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慢性胃炎: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病情迁延,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不同患者症状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2.胃溃疡
主要是由于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其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然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复发。比如,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之后随着胃酸被食物中和,疼痛逐渐缓解。
3.胃息肉
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需要通过内镜检查等发现并进一步处理。
4.胃癌
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吸烟、酗酒等)等。
三、胃病的常见诱因
1.饮食因素
长期不良饮食:长期进食过烫、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病发生风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也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炎症等胃部疾病。此外,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担加重,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炎等问题。
不合理的饮食规律:不定时进餐,饥一顿饱一顿,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酸分泌的规律性,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病。例如,长时间空腹会使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增强,而进食后又不能及时中和胃酸,就容易损伤胃黏膜。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内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口-口传播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还可能增加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几率。据研究,约半数以上的胃炎、胃溃疡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3.药物因素
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时,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保护功能减弱,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等情况。
4.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肠蠕动紊乱等。例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进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增加胃病发生的可能性。
5.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胃的分泌功能、蠕动功能等逐渐减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也下降,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各种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某些胃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部分胃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胃病的易感性增加,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其他环境等因素才会发病。
四、胃病的常见检查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还可以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等。例如,对于疑似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疾病的患者,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分为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物的尿素胶囊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无创、简便,患者容易接受,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之一。
胃镜下活检: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同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也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是否感染,还能结合病理检查等进一步了解胃黏膜的情况。
3.X线钡餐检查
通过让患者口服钡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蠕动情况。对于一些不宜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可采用X线钡餐检查来辅助诊断胃病,如观察是否有溃疡、肿瘤导致的龛影、充盈缺损等,但X线钡餐检查的准确性相对胃镜检查稍差,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可能容易漏诊。
五、胃病的预防措施
1.饮食方面
合理饮食结构: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西兰花、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护胃黏膜的健康,促进胃肠蠕动。同时,减少腌制、烟熏、油炸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病尤其是胃癌的发生风险。
规律进餐: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例如,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进餐,每餐的食量要适中,不过饱也不过饥,让胃能够有规律地进行消化活动,维持正常的消化节律。
2.生活习惯方面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还会促进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等,增加胃病发生的几率。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性胃炎、胃溃疡等。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体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些适合的运动,如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3.心理调节方面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采用冥想、瑜伽、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维持身心的平衡,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发挥。
4.定期体检方面
对于有胃病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群,以及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例如,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可每年或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