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有典型风团等临床表现,分急性、慢性及特殊类型,发病机制有免疫性(IgE介导和非IgE介导)及多种病因(食物、药物、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理、其他因素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治疗包括避免诱因、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预防要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针对性预防。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的风团是其典型表现,风团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发生,此起彼伏。风团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病程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慢性荨麻疹则反复发作超过6周。
特殊类型: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如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多见,常于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6小时出现肿胀,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持续8-12小时消退等。
三、发病机制
1.免疫性机制
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部分荨麻疹是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起。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黏膜的小血管和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例如,食物中的鱼虾、蛋类等过敏原,药物中的青霉素等,都可能通过这种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
非IgE介导的机制: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不依赖于IgE。例如,补体激活途径可被某些物质激活,导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一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等)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炎症介质而引发荨麻疹;还有一些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间接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荨麻疹。
四、病因
1.食物因素
动物性蛋白是常见的诱因,如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也可引起荨麻疹。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也可能诱发本病。
不同年龄的人群食物诱因有所差异,儿童时期可能对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过敏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对植物性食物及添加剂的过敏也需关注。
2.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常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需4-20天的致敏期,再次用药则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生反应。
不同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的病史等情况谨慎选择药物,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应特别注意。
3.感染因素
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
对于儿童来说,感染是较为常见的诱因,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对于老年人,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荨麻疹。
4.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因素
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可引起荨麻疹。皮肤接触因素包括某些植物、动物毛发、蚊虫叮咬、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这些因素的概率不同,例如长期处于花粉较多环境中的人,患花粉相关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经常接触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皮肤接触因素导致荨麻疹的可能性也会升高。
5.物理因素
如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等物理刺激可引起荨麻疹。例如,压力性荨麻疹与皮肤受到压力有关,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久坐后的臀部等受压部位;寒冷性荨麻疹则与接触寒冷刺激有关。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物理因素诱发荨麻疹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因摩擦等物理刺激引发荨麻疹,老年人对寒冷等物理刺激的耐受性可能降低,更容易因寒冷等因素诱发荨麻疹。
6.其他因素
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内分泌紊乱,如月经紊乱、妊娠等也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一些系统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也常伴有荨麻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荨麻疹根据风团样皮疹,骤起骤消,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再结合病史,一般不难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常见过敏原制成提取液,点刺或皮内注射于患者皮肤,观察局部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来辅助诊断。
不同人群的诊断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喂养史、接触史等,因为儿童的过敏原接触途径和成人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诊断时要注意排查是否合并有系统性疾病,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荨麻疹。
2.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损害往往是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剧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较长。而荨麻疹的风团为扁平或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形态多样,消退后无痕迹。
荨麻疹性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等,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而普通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实验室检查通常无这些异常表现。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避免诱因:首先应尽量明确并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食用可疑过敏食物、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发挥抗过敏作用,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或伴有喉头水肿的患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治疗注意: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的口感等因素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生活规律,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特殊人群预防:儿童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可疑过敏食物;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同时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