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脊柱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后背脊柱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脊柱本身病变(如椎间盘病变、骨折、炎症性疾病、肿瘤)、脊柱周围组织病变(如肌肉劳损、韧带损伤)、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脊柱,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有影响,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因各自特点易出现相应脊柱疼痛问题,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如注意姿势、适当运动、补充营养等应对措施来预防和缓解后背脊柱疼痛。
一、脊柱本身的病变
1.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突出:当脊柱的椎间盘发生退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就会引起后背脊柱疼痛。例如,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年龄增长也会使椎间盘退变加速,从而更容易出现突出导致疼痛。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等是常见诱因;而中老年人则多因椎间盘自然退变引发。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椎体之间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脊柱的疼痛不适。这种退变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加重,生活中过度使用脊柱、缺乏适当的运动等因素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2.脊柱骨折:
外伤性骨折:由于外力的作用,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撞击等,导致脊柱椎体发生骨折,会引起后背脊柱剧烈疼痛,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不同年龄段发生外伤性骨折的原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多因高强度运动或意外事故,老年人则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跌倒等就可能引发脊柱骨折。
病理性骨折:由骨骼本身的疾病导致骨质破坏,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症等,在轻微外力作用下甚至无明显外力时就发生骨折,也会出现后背脊柱疼痛。例如,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骨骼中的骨质被肿瘤细胞破坏,容易发生脊柱骨折而引起疼痛;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容易压缩骨折,导致后背脊柱疼痛。
3.脊柱炎症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关节,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初期常表现为下背部或骶髂部疼痛,疼痛可逐渐向上蔓延至整个脊柱,伴有晨僵,活动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较高,免疫紊乱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脊柱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脊柱引起,除了后背脊柱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脊柱结核会破坏椎体骨质,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4.脊柱肿瘤:
原发性脊柱肿瘤:起源于脊柱本身组织的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会导致后背脊柱局部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可能伴有肿块、神经受压症状等。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脊柱肿瘤好发年龄有所差异,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软骨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
转移性脊柱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脊柱,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至脊柱,也会引起后背脊柱疼痛。肿瘤转移至脊柱会破坏椎体结构,引起疼痛,随着转移灶的增大,可能压迫神经,导致相应的神经症状。
二、脊柱周围组织病变
1.肌肉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使后背脊柱周围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劳损,引起疼痛。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保持坐姿,脊柱周围的竖脊肌等肌肉容易疲劳受损,出现后背脊柱疼痛。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
过度运动:运动强度过大或运动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脊柱周围肌肉的拉伤或劳损,引发后背脊柱疼痛。比如,进行高强度的腰背肌锻炼时,如果姿势不对或运动量过大,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出现疼痛。年轻人在运动时如果不注意科学训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韧带损伤:
外伤性韧带损伤:当脊柱受到外伤时,如扭伤、撞击等,可能导致脊柱周围的韧带损伤,引起后背脊柱疼痛。例如,剧烈运动中突然的扭转动作可能导致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损伤,出现局部疼痛。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外伤性韧带损伤,年轻人运动时更易出现。
慢性劳损性韧带损伤:长期的不良姿势、过度使用脊柱等因素,会使脊柱周围的韧带发生慢性劳损,出现退变、炎症等,导致后背脊柱疼痛。中老年人由于脊柱退变,韧带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慢性劳损性韧带损伤。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脊柱
1.内脏疾病:
心脏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可引起牵涉痛,放射至后背脊柱部位,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疼痛可能位于心前区,但可放射至肩背部、后背脊柱区域。这是因为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与脊柱区域的感觉神经纤维有部分交叉,导致疼痛的放射。例如,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可能不仅有胸痛,还伴有后背脊柱附近的疼痛,需要及时鉴别诊断。
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后背脊柱右侧等部位。这是由于内脏神经的牵涉痛机制,胆囊的神经纤维与后背脊柱相应节段的神经纤维有联系,导致疼痛放射。
肺部疾病:胸膜炎、肺癌等肺部疾病也可能引起后背脊柱疼痛。胸膜炎时,炎症刺激胸膜可导致后背脊柱附近疼痛;肺癌侵犯胸膜或胸壁时,也会出现后背脊柱部位的疼痛,常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部症状。
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后背脊柱疼痛可能与生长发育、姿势不良(如长期背包过重导致姿势异常)、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有关。例如,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可引起后背脊柱不对称疼痛。对于儿童青少年,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背过重的书包,定期进行脊柱健康检查。
中年人:中年人后背脊柱疼痛多与椎间盘退变、肌肉劳损、外伤后恢复不佳等有关。此年龄段人群工作压力大,长期伏案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容易出现脊柱相关问题。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脊柱肌肉锻炼,如游泳、小飞燕等动作,预防脊柱疾病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后背脊柱疼痛常见于骨质疏松、脊柱退变、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容易压缩骨折,引起疼痛;脊柱退变使椎间盘、关节突等结构老化,容易出现疼痛。老年人应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减少跌倒风险,预防脊柱相关疾病。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脊柱相关组织的状态,增加后背脊柱疼痛的风险。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体重增加、重心改变,脊柱负荷增大,容易出现后背脊柱疼痛;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也容易发生脊柱相关疼痛。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应注意脊柱的保护,适当调整姿势,加强脊柱肌肉锻炼。
男性:男性后背脊柱疼痛可能与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损伤等因素相关。男性从事建筑、搬运等重体力劳动时,脊柱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等问题。男性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应注意正确的运动姿势和保护措施,预防脊柱损伤。
3.生活方式因素:
久坐:长期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后背脊柱周围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发椎间盘退变、肌肉劳损等,导致后背脊柱疼痛。这类人群应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脊柱伸展运动,缓解脊柱压力。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减弱,脊柱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脊柱相关疾病。应增加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几次有氧运动和脊柱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吸烟:吸烟会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从而增加后背脊柱疼痛的发生几率。吸烟者应尽量戒烟,以减少对骨骼健康的不利影响。
酗酒: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还可能影响肝脏等器官功能,间接影响骨骼健康,增加后背脊柱疼痛的可能性。应避免过量酗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