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高血压是多少
孕期高血压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类型,其诊断需关注血压测量(多次间隔6小时以上测量,安静状态坐位)和尿蛋白检测(24小时定量或随机尿蛋白),对母婴有脏器损害、生长发育受限等影响,风险因素涉及年龄、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多胎妊娠等,监测包括血压、尿蛋白、胎儿监测,预防需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产检、心理调节
一、孕期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孕期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血压升高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血压≥140/90mmHg,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子痫前期: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子痫前期为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140/90mmHg,尿蛋白≥0.3g/24h或随机尿蛋白(+);重度子痫前期则为血压≥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106μmol/L,血小板<100×10/L,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他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部不适等。
子痫: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前无蛋白尿,妊娠后出现蛋白尿≥0.3g/24h;或妊娠前有蛋白尿,妊娠后蛋白尿明显增加或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100×10/L。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发现血压升高,但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妊娠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后。
二、孕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关指标及意义
(一)血压测量
1.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壁的压力。在孕期,正常血压范围一般参考非孕期标准,但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对血压升高的判断更为严格。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需考虑高血压情况。多次测量血压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孕期血压可能会有波动。例如,在不同的就诊时间、不同的身体状态下测量的血压值可能不同,所以需要至少两次间隔6小时以上的血压测量来确认高血压的存在。
2.测量环境与状态
测量血压时孕妇应处于安静状态,最好在坐位休息5分钟后进行测量。避免在运动后、情绪激动时测量,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有水肿等情况的孕妇,测量血压时的体位也可能对结果有影响,一般建议采取坐位测量。
(二)尿蛋白检测
1.尿蛋白定量
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尿蛋白的排出量。子痫前期患者尿蛋白≥0.3g/24h就可诊断为轻度子痫前期,而≥2.0g/24h则为重度子痫前期。尿蛋白的出现是由于肾脏受损,蛋白质滤过增加所致。尿蛋白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尿蛋白量越多,往往提示肾脏等脏器受损越严重。
2.随机尿蛋白检测
随机尿蛋白检测相对简便,若随机尿蛋白(+)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可能是子痫前期的早期表现之一。但随机尿蛋白检测受尿液浓缩等因素影响,不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所以需要结合多次测量结果综合判断。
三、孕期高血压对母婴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
(一)对孕妇的影响
1.脏器损害
孕期高血压可导致孕妇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还可能影响肝脏,导致转氨酶升高、上腹部不适等,甚至出现肝包膜下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此外,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2.产后恢复
孕期高血压可能会影响孕妇产后的血压恢复,增加产后高血压持续存在的风险,进而增加未来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同时,产后身体的恢复也可能因为孕期高血压而变得复杂,例如伤口愈合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等。
(二)对胎儿的影响
1.生长发育受限
由于孕期高血压导致胎盘血管痉挛,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会出现生长发育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严重的生长发育受限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等不良后果。
2.早产
孕期高血压是早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子痫前期等严重的孕期高血压情况常常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从而导致早产的发生。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三)风险因素
1.年龄因素
年轻孕妇(尤其是<18岁)和高龄孕妇(≥35岁)发生孕期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孕妇可能由于身体各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妊娠的适应能力较差;高龄孕妇则可能存在卵子质量下降、血管弹性减退等因素,增加了孕期高血压的发生几率。
2.既往病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孕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本身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妊娠后血压更容易进一步升高,且发生子痫前期等严重情况的几率也更高;患有糖尿病的孕妇,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容易并发孕期高血压。
3.生活方式
肥胖孕妇(体重指数BMI≥28)孕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高于正常体重孕妇。此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孕期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加重血管的负担,从而升高血压;缺乏运动则不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的维持。
4.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子宫膨大程度更高,对血管的压迫更严重,胎盘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多胎妊娠孕妇发生孕期高血压的几率比单胎妊娠高。
四、孕期高血压的监测与预防
(一)监测
1.血压监测
孕妇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一般建议在孕期产检时常规测量血压,至少每周测量一次。如果有孕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等,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例如每天测量1-2次。可以使用家庭血压监测仪进行自我监测,记录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告知医生。
2.尿蛋白监测
孕妇在产检时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尿蛋白检测,一般每次产检都应检查尿蛋白情况。如果有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通过监测尿蛋白,可以早期发现肾脏受累情况,评估孕期高血压的病情变化。
3.胎儿监测
对于孕期高血压的孕妇,需要加强胎儿监测。可以通过B超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了解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还可以通过胎心监护来监测胎儿的胎心情况,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一般从妊娠晚期开始,每周进行1-2次胎心监护。
(二)预防
1.合理饮食
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控制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维持孕妇的身体营养状况,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血管健康等有积极作用。同时,要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过度肥胖,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加量,一般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1.5-16kg较为适宜。
2.适当运动
孕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一般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5次。
3.定期产检
定期进行产检是预防孕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通过产检,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早期发现孕期高血压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孕妇应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产检时间进行检查,不要错过任何一次产检。
4.心理调节
孕期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血压也有一定影响。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对血压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