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栓塞等。各并发症有不同发生情况,诊断方法各异,预防与处理原则也不同。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预防需监测与用药物等,处理依类型采取措施;心力衰竭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预防要再灌注等,处理用吸氧、利尿等;心源性休克靠血压等监测诊断,预防要再灌注等,处理需补充血容量等;心室壁瘤靠超声心动图等诊断,预防要规范治疗,处理视情况手术;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靠超声心动图诊断,预防要积极治疗,处理分保守和手术;栓塞靠头颅CT等诊断,预防要抗凝等,处理分脑栓塞和肺栓塞的不同治疗。
一、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等因素可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梗死心肌的部位、范围等有关,例如前壁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从年龄角度看,老年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可能性;有既往心律失常病史或其他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也会显著升高。
2.心力衰竭
发生情况:心肌梗死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左心室心肌梗死更容易导致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等。年龄因素上,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更易并发心力衰竭,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
3.心源性休克
发生情况: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此并发症多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有慢性疾病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在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心肌梗死范围扩大,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几率。
4.心室壁瘤
发生情况: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坏死、纤维化,失去收缩功能,逐渐膨出形成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从年龄因素分析,老年患者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形成心室壁瘤;有心肌梗死病史且恢复不佳的患者,发生心室壁瘤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不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等会影响心肌修复,增加心室壁瘤发生可能。
5.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发生情况: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发生功能失调,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乳头肌断裂,可导致急性肺水肿,病情危急。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累及乳头肌时。年龄较大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发生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有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这种并发症;生活方式不良会加重心肌梗死程度,进而增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发生风险。
6.栓塞
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时,心室壁瘤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栓塞。常见的是脑栓塞,表现为偏瘫、失语等;也可发生肺栓塞,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血栓更易形成和脱落导致栓塞;有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更易并发栓塞;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等情况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增加栓塞发生可能。
二、并发症的诊断方法
1.心律失常
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以清晰地记录心脏电活动,能够发现各种心律失常的类型,如心律失常的频率、节律等。例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上会有相应的特征性改变,如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等。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失常,对于评估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与患者症状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2.心力衰竭
体格检查:可发现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心率增快等体征。例如,左心衰竭患者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右心衰竭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其水平升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测量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对于判断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存在心力衰竭以及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射血分数降低提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存在心力衰竭。
3.心源性休克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血压,若收缩压低于90mmHg,且持续一定时间,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皮肤苍白、尿量减少等,要考虑心源性休克可能。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放置肺动脉导管等方法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了解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评估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心源性休克并指导治疗。
4.心室壁瘤
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室壁局部膨出,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地显示心室壁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于心室壁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心室壁瘤的形态等,还可以检测心肌的活性,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5.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到二尖瓣反流的情况,以及乳头肌的形态和运动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反流的程度,有助于判断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情况。
6.栓塞
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头颅CT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病灶,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及梗死灶的细节显示更具优势。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对于肺栓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够发现肺动脉内的栓塞病灶,明确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1.心律失常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迹象。对于有发生心律失常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处理: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室性早搏频繁发作可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进行电除颤、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2.心力衰竭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要积极进行再灌注治疗,恢复心肌血流,缩小梗死面积。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处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应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例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等。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
3.心源性休克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要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积极纠正导致心源性休克的诱因,如控制感染等。
处理:心源性休克的处理较为紧急,需要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同时,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机械辅助循环等治疗措施。
4.心室壁瘤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规范治疗,尽量缩小梗死面积,可降低心室壁瘤的发生风险。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
处理:对于心室壁瘤,如果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反复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心室壁瘤切除术等。
5.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积极治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可降低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发生风险。
处理:对于乳头肌功能失调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先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如使用血管扩张剂等改善心脏功能;对于乳头肌断裂导致的严重二尖瓣反流,往往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如二尖瓣置换术等。
6.栓塞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存在高凝状态,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对于有心室壁瘤等易形成血栓情况的患者,更要积极抗凝治疗。患者应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处理:对于脑栓塞患者,应根据病情进行溶栓、降颅压等治疗;对于肺栓塞患者,可使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严重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取栓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