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肿胀疼痛是怎么回事
关节肿胀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性因素(急性创伤、慢性劳损)、炎症性因素(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及其他因素(痛风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关节);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自身抗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干预(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在关节肿胀疼痛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1.创伤性因素:
急性创伤:当关节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急性创伤时,如运动时关节扭伤、车祸导致关节受伤等,关节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周围软组织损伤,会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例如,膝关节在剧烈运动中发生扭伤,关节内的滑膜、韧带等结构受损,导致滑膜分泌过多滑液,同时出血积聚,引起关节迅速肿胀,疼痛明显。从病理机制上看,创伤会激活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和信号通路,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加重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慢性劳损:长期反复的关节使用,如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重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滑膜慢性炎症等。以膝关节为例,长期蹲起动作会使膝关节软骨不断受到摩擦,软骨损伤后会刺激滑膜产生炎症,引起关节肿胀疼痛,这种情况往往是逐渐发生的,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肿胀疼痛会逐渐加重。
2.炎症性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出现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等病理改变。患者通常会出现多个小关节对称性的肿胀疼痛,如双手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病情活动期还可能伴有晨僵现象,即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功能会逐渐受限。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这些自身抗体参与了关节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不足,逐渐发生退变,关节边缘出现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关节肿胀疼痛。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更容易受累,患者在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关节畸形。
感染性关节炎: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例如,化脓性关节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细菌侵入关节后,引起关节内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迅速肿胀、疼痛、发热,关节活动受限明显。结核性关节炎则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起病相对缓慢,关节肿胀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会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3.其他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炎症反应。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急性发作时,关节会突然出现剧烈肿胀疼痛,疼痛如刀割样,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一般在夜间发作较为常见,患者多有高嘌呤饮食史等。血尿酸水平检测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指标,血尿酸升高提示体内尿酸代谢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关节:除类风湿关节炎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关节,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了关节症状外,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有关,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
二、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关节的肿胀部位、范围、程度,有无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观察膝关节的肿胀情况,触摸膝关节周围有无压痛,屈伸膝关节时了解活动受限程度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关节病变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提供线索。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炎症。如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性关节炎。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是炎症标志物,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关节炎的活动性。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血沉和CRP通常会升高。
血尿酸检测:对于怀疑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血尿酸检测是重要的检查项目,血尿酸水平升高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自身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骨质的情况,如有无骨质增生、破坏、骨质疏松等。对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例如,骨关节炎患者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表现。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关节的病变,如髋关节、膝关节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结构的细节,有助于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对关节软组织结构如滑膜、软骨、韧带等的显示更为清晰,对于早期发现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症等有重要作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MRI可发现滑膜增厚等改变。
三、治疗原则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1.非药物干预:
休息:当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时,应适当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关节损伤。例如,膝关节肿胀疼痛时,应减少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物理治疗:
冷敷:在关节肿胀疼痛初期,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理疗:如超声波理疗、红外线理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关节肿胀疼痛。超声波理疗可以通过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发挥作用,促进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吸收;红外线理疗则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
康复锻炼:在关节肿胀疼痛缓解期,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功能。例如,膝关节肿胀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直腿抬高锻炼等,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锻炼加重关节损伤。
2.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的作用,可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症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这类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控制关节炎症。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急性发作期的关节肿胀疼痛缓解,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等,一般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短期使用。
降尿酸药物: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从而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关节肿胀疼痛可能由外伤、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活泼好动,外伤导致关节肿胀疼痛较为常见,如玩耍时摔倒、碰撞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物理治疗等。同时,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儿童的活动情况等,以便准确判断病因。例如,儿童感染性关节炎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影响关节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关节肿胀疼痛多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有关。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更明显,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胃肠道反应。康复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加重关节损伤。同时,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感染性关节炎等情况需要格外警惕。
3.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时,用药需要谨慎。例如,孕期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要关注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胃肠道和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可能影响等。同时,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