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其发病与细菌感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
1.细菌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其中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常见。该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侵入人体,在局部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2.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常见的破损原因包括足癣、甲癣等皮肤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糜烂,皮肤外伤、蚊虫叮咬后的抓痕,以及手术切口、静脉穿刺点等医源性损伤。此外,慢性湿疹、皮肤皲裂等皮肤疾病也可能导致屏障功能减弱,使细菌易于侵入。
3.机体免疫力下降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更易发生丹毒。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增加感染风险;营养不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也容易诱发丹毒。
此外,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如静脉曲张)、淋巴循环不畅等情况,会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缺氧、营养供应不足,降低皮肤的抵抗力,成为丹毒的好发因素。过度劳累、酗酒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而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