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的区别为定义和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和发病部位
慢性肠炎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整个肠道,包括小肠和结肠。多种因素如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均可引发。
慢性结肠炎主要指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慢性炎症,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因多与感染、遗传、自身免疫反应、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
2.症状表现
慢性肠炎症状较为多样,主要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黏液便或水样便。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排便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腹痛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也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程度轻重不同,轻者每日3-4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便性状多为黏液脓血便。
3.诊断方法
慢性肠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可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钡餐、腹部CT等,有助于观察肠道形态及结构变化。
慢性结肠炎诊断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鉴别良恶性病变。此外,钡剂灌肠检查也可辅助诊断,显示结肠的形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