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和肠结核的区别为病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
1.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和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肠道慢性炎症。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环境因素如长期吸烟、高糖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肠道微生态失调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免疫反应。
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少数情况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也可致病。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致病;也可由血行播散或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
2.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腹泻程度轻重不等,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虹膜炎、口腔溃疡等。
肠结核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进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一般无肉眼可见的黏液脓血便。腹部肿块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常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较固定,轻至中度压痛。患者还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3.好发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可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因为该部位淋巴组织丰富,结核分枝杆菌易于侵犯,且肠内容物在回盲部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结核分枝杆菌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