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发热、营养不良和皮肤黏膜表现等。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一.临床表现
1.腹泻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日2-4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多、吸收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蠕动加快所致。
2.腹痛
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也可涉及全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里急后重
3.发热
一般为低、中度发热,若出现高热则提示病情严重或合并感染。发热是由于炎症活动导致机体产生炎症介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
4.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食欲减退等可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5.皮肤黏膜表现
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这些皮肤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二.治疗
1.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患者或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者。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等,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减少激素用量,降低复发率,以上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
2.手术治疗
适用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药物副作用严重无法耐受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等。
3.其他治疗
还需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纠正营养不良,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