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和胃炎有什么区别
胃癌和胃炎的区别为定义、病因和症状等。
1.定义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源于胃腺颈部干细胞,多为腺癌。它具有侵袭和转移的特性,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胃炎是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的炎症反应,从病理学角度可看作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动态过程。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2.病因
胃癌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它能引起胃黏膜炎症,增加胃癌发生风险;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也有一定作用,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烤食物,以及吸烟、酗酒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刺激和损伤,增加患癌几率;此外,环境因素如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或过多等也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急性胃炎常由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等引起。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引起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急性炎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慢性胃炎主要与Hp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有关。长期的Hp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萎缩。
3.症状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等,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痛加重、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当胃癌发生转移时,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引起肝区疼痛、黄疸等。
急性胃炎起病较急,常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饱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