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和慢性胃炎区别
胃癌和慢性胃炎的区别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病因涉及多种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的Hp感染可引发胃黏膜炎症,进而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其患癌风险相对较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及霉变食物等,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几率。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最主要病因,约8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可检测到Hp感染。此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胃炎,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恶性贫血。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引发炎症。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
2.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可能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轻微症状,容易被忽视。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疼痛多无明显规律,与进食无关。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黑便等表现。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症状。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导致肝区疼痛、黄疸;肺转移可引起咳嗽、咯血等。
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部分患者虽然胃黏膜炎症明显,但症状可能较轻;而有些患者胃黏膜病变较轻,但症状却较为突出。
3.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此外,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龛影等病变;腹部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可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指标,但特异性不强。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色泽、形态、有无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组织学检测等。血清学检测可检测胃蛋白酶原I、II及胃泌素17等指标,有助于评估胃黏膜的功能和萎缩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