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出现不易擦去的白色斑膜,还会致局部不适,婴儿易发病且影响生长发育,免疫力低下人群患病易反复发作、病情顽固,需注意相关人群的护理及基础疾病治疗。
口腔黏膜表现: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是鹅口疮最典型的症状。这些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开始时为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色膜状物,略凸起于黏膜表面,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例如,婴儿的口腔内可能会发现类似奶渍但擦不掉的白色斑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病,而对于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的患者,也可能因菌群失调等原因引发鹅口疮。
局部不适: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内的病变会引起疼痛不适。对于成人患者,如果病情较轻可能症状不明显,但病情较重时也会有口腔局部的不适感,如口干、轻微的疼痛或灼热感等。
特殊人群情况
婴儿:婴儿患鹅口疮时,除了上述口腔黏膜有白色斑膜、拒食等表现外,还需注意其口腔卫生及喂养情况。婴儿的免疫系统较弱,且口腔黏膜娇嫩,鹅口疮可能会影响其进食,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注意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的清洁消毒,喂奶后可以给婴儿喂少量温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艾滋病患者等,这类人群鹅口疮往往反复发作,病情相对顽固。因为他们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容易反复感染口腔黏膜。对于这类人群,除了治疗鹅口疮本身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减少鹅口疮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