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局部有口腔黏膜先起小疱疹后破溃成溃疡等损害及疼痛致拒食流涎等症状,全身有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婴幼儿可通过观察相关表现判断,护理要保持口腔清洁、依体温情况护理及保证营养摄入。
局部症状
口腔黏膜损害:初期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1-2mm,周围有红晕,多见于牙龈、舌、唇、颊黏膜等部位,随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溃疡可相互融合。例如,牙龈部位的疱疹破溃后会有明显的疼痛表现,影响患儿进食。
疼痛表现:患儿常因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症状,由于口腔疼痛,婴幼儿可能会哭闹不安,年龄稍大的儿童也会诉说口腔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时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可持续2-3天,部分免疫力较低的患儿发热时间可能会稍长。婴幼儿发热时可能还会伴有烦躁、哭闹等表现,与口腔疼痛以及身体不适有关。
淋巴结肿大:颌下淋巴结可出现肿大,有压痛感。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局部淋巴结参与免疫应答而出现肿大。
对于婴幼儿患疱疹性口腔炎,由于其表达能力差,主要通过观察口腔黏膜表现、发热情况以及是否拒食流涎等来判断。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但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溃疡面。对于发热的患儿,要根据其体温情况及整体状况进行护理,如体温未超过38.5℃且一般情况良好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可通过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凉饮食来满足机体需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