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药都有哪些
抗组胺药分两代,第一代有嗜睡副作用,第二代嗜睡轻适用广;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阻止脱颗粒,适用于预防过敏发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炎抗过敏但长期用有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钙剂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辅助治疗,不同人群使用需注意相关事项。
肥大细胞稳定剂
这类药物如色甘酸钠,主要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发挥作用。它适用于预防皮肤过敏的发作,对于已经发作的过敏症状缓解作用相对较慢。在生活方式方面,对于易过敏人群,在接触已知过敏原之前使用,可降低过敏发作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原则,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要确保用药安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用于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如重症药疹、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等情况。常见的有口服制剂如泼尼松,注射制剂如地塞米松等。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有较多副作用,如引起肥胖、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在特殊人群中,儿童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孕妇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权衡利弊。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产生等多种途径来发挥强大的抗炎抗过敏效果,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都证实了其在重症皮肤过敏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因其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钙剂
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等,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皮肤过敏引起的红肿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钙离子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减少渗出,从而缓解过敏导致的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况。一般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用于皮肤过敏的治疗。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可能存在钙吸收障碍等情况,使用钙剂时需关注其钙代谢状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