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怎么引起的
冻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低温寒冷因素,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易致冻疮,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更易患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因素,自身存在外周血液循环障碍或久坐不动等人群易发生,从寒冷室外突然进入温暖室内也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诱发冻疮;个体易感性差异因素,不同个体对寒冷耐受能力不同,且可能存在遗传倾向,家族有冻疮易患史个体风险较高。
一、低温寒冷因素
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一般指环境温度低于10℃)、潮湿的环境中时,皮肤血管会发生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细胞受损,进而引发冻疮。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手部、脚部等部位长时间暴露在户外,且未做好保暖措施,就容易出现冻疮。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相比成人更易受低温影响而发生冻疮;老年人的外周血液循环较差,也较易在低温环境下出现冻疮。
二、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1.自身因素:某些人群本身存在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如患有雷诺病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其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更容易在低温刺激下发生冻疮。另外,久坐不动、肢体活动较少的人,局部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也增加了冻疮的发生风险。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包括一些办公室久坐族,由于肢体活动少,血液循环不畅,在寒冷环境中更易长冻疮。
2.环境因素导致的局部循环变化:当从寒冷的室外突然进入温暖的室内时,血管不能及时适应温度变化,也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冻疮的发生创造条件。比如,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手部或脚部的血管不能迅速调整血流状态,可能导致局部血液淤积,增加冻疮发生几率。
三、个体易感性差异
不同个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有些人即使处于相对不太寒冷的环境中,也可能因为自身皮肤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而发生冻疮。这与遗传因素可能有关,部分研究表明,冻疮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冻疮易患史,个体发生冻疮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