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高发,成人多隐性感染可传播病毒,卫生习惯不良、人群聚集性活动易致发病,既往感染过一种肠道病毒的儿童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肠道病毒患病。
消化道传播: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进入人体。例如,儿童如果食用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比如在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也可感染。例如,儿童之间互相玩耍时,接触到被污染的玩具等就容易被传染。
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各项机能还未完全成熟,在接触到肠道病毒时,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相对较弱,难以有效抵御病毒的侵袭。
成人:成人感染肠道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较为完善,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即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可作为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给儿童等易感人群。
生活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卫生习惯不良:例如不注意手部卫生,经常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会增加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如果儿童没有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在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很容易通过手-口途径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聚集性活动: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人员交往频繁,肠道病毒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一旦有一个儿童感染了手足口病,就可能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迅速在群体中扩散。
病史相关因素
既往感染史:如果儿童既往感染过某种肠道病毒,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抗体,但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对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并没有交叉保护作用。所以既往感染过一种肠道病毒的儿童,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而患上手足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