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得佝偻病的表现有哪些
婴幼儿佝偻病有骨骼系统、肌肉松弛、神经精神症状等表现,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有不同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具体包括颅骨软化、方颅等骨骼表现,全身肌肉松弛、运动发育落后等肌肉表现,易激惹等神经精神表现,以及不同特殊人群的预防及观察要点。
一、骨骼系统表现
1.头部:婴儿6个月以内患佝偻病时,颅骨软化较为常见,表现为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乒乓球样的感觉;8-9个月以上的婴儿,头颅常呈方形,称为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2.胸部:1岁左右的婴儿,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形成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肋骨软化,受膈肌牵拉,其附着处的肋骨内陷,形成肋膈沟(赫氏沟);严重者可出现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
3.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1岁左右的婴儿开始站立行走时,由于骨质软化,下肢骨承受体重的压力,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
二、肌肉松弛表现
患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腹部膨隆如蛙腹,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且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
患儿常出现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躁不安、夜间啼哭,出汗较多,尤其头部多汗,与室温无关,因为汗液刺激头皮,婴儿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脱发,形成枕秃。
四、特殊人群相关表现及注意事项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类婴儿由于先天储备不足,更容易患佝偻病,需更早开始预防,如出生后不久就应补充维生素D等,且要密切观察骨骼发育等情况,因为其自身调节和储备能力更弱,患病后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进展可能更快。
2.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低,如果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患佝偻病的风险增加,所以哺乳期母亲应注意自身维生素D的补充,以保证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足够的维生素D来预防佝偻病。
3.人工喂养儿:若配方奶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或喂养方式不合理,也易患佝偻病,要确保配方奶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喂养,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