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哪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人群密切接触、飞沫传播、饮食传播,好发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及特殊病史儿童,临床有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症状,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避免聚集、增强免疫力。
人群密切接触:儿童之间通过一起玩耍、接触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进行传播,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等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靠近的人可因吸入飞沫而感染。
饮食传播:食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能引发感染,例如饮用受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生冷食物等。
好发人群及特点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风险更高。这是因为婴幼儿的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低下,难以有效抵御肠道病毒的侵袭。
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学龄前儿童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和传播。
特殊病史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有免疫缺陷等基础病史,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相对更严重,需要特别关注和加强防护。
临床症状及表现
普通病例症状:大多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重症病例症状: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表现。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
避免聚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