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怎么治
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规律且避免刺激性食物等,保证充足作息;病因治疗中Hp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方案因人群而异;药物治疗有对症治疗药物,如胃黏膜保护剂可形成保护膜促进修复,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能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规律进食,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调整需有所差异,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且避免食用不利于消化的成人化刺激性食物;老年人则要注重食物的软烂易消化。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
作息方面: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对胃黏膜的修复有积极作用。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进而可能加重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二、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
若检测出Hp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目前推荐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对于不同人群,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考虑。儿童感染Hp需严格把握指征,一般优先采用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方案;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肝肾功能以及基础疾病情况,避免选用可能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明显的抗生素等。Hp感染是导致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除Hp有助于缓解炎症、促进胃黏膜修复。
三、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药物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其作用机制是在酸性环境下形成凝胶,覆盖于胃黏膜表面,起到保护作用。不同个体对胃黏膜保护剂的反应可能不同,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从而强效抑制胃酸分泌;H受体拮抗剂则是竞争性阻断组胺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对于有明显反酸、烧心等症状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选用此类药物来缓解症状。但要注意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适用性,例如老年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关注药物代谢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