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由骨的慢性损伤、退变等致骨边缘新骨生长形成突起,发病机制与退变、慢性损伤有关,好发于颈椎、腰椎等部位,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了解相关情况对早期发现和应对骨质增生重要。
一、发病机制
1.退变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等会刺激机体启动修复机制,导致骨赘形成。例如,膝关节是人体中容易发生骨质增生的关节之一,随着年龄增加,膝关节软骨不断磨损,为了稳定关节,骨边缘会出现新骨生长,即骨质增生。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退变相关的骨质增生更为常见。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关节活动、过度使用等慢性损伤也会引发骨质增生。比如,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手部关节、腰椎等部位由于长期受到磨损和应力刺激,容易出现骨质增生。运动员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运动,关节承受较大压力,也比普通人更易发生骨质增生相关问题。
二、好发部位及表现
1.好发部位:常见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以颈椎为例,颈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引起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腰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膝关节骨质增生会使膝关节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行走时可能会有卡顿感;足跟骨质增生则会导致足跟疼痛,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少发生骨质增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退变和慢性损伤的程度相对较低。而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骨质增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没有特殊疾病影响的情况下,男女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没有显著的绝对差异,但在一些特定关节,如膝关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骨质增生的发生可能会相对增加,因为雌激素对维持骨代谢有一定作用。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骨质增生发生率较高,因为颈椎长期处于前屈姿势,导致颈椎关节退变加速;长期行走、站立或负重的人群膝关节、足跟等部位骨质增生的风险增加。
病史方面:有既往关节创伤史的人群,发生骨质增生的可能性比没有创伤史的人群更高。例如,曾经有膝关节骨折病史的人,骨折愈合后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一种与年龄、慢性损伤等多种因素相关的骨科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及不同人群的表现等对于早期发现和合理应对骨质增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