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糜烂怎么办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糜烂需明确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进行一般治疗;针对病因进行Hp感染治疗、停用相关药物;采用保护胃黏膜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进行药物治疗;还需定期复查,不同人群复查间隔不同
一、明确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糜烂的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自身免疫因素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是导致胃黏膜糜烂的重要因素;有Hp感染家族史且未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感染Hp的风险较高。
二、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成年人需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饮食调养。有既往胃部疾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循自身的饮食禁忌。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酸、过辣的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进而加重病情。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心理调节,如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三、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的治疗:若检查发现有Hp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一般不首选抗生素根除Hp,需谨慎选择药物及确定合适方案。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因素导致的,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必要时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更换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
四、药物治疗
保护胃黏膜药物:可使用铝碳酸镁等药物,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等的损伤。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能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
五、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观察胃黏膜的恢复情况。不同人群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不同,一般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年至少复查一次胃镜,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例如,有Hp感染且根除不彻底的患者,需在根除治疗后一个月左右复查Hp情况,之后根据情况确定后续复查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