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坏死的前期表现
距骨坏死前期表现多样,包括疼痛(部位在踝关节周围,性质为隐痛钝痛等且随病情进展变化,有外伤史者风险高)、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有既往损伤史者更早出现)、肿胀(早期轻度,不同人群情况不同,有相关病史者概率高)、皮肤温度改变(患侧略高,不同人群有差异,有相关病史者更明显)。
疼痛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周围,尤其是踝关节前方和内侧较为常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行走时哭闹、不愿站立或行走等;成年患者则多能明确指出踝关节周围的疼痛。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在疼痛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疼痛感受可能有别,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由于踝关节负荷较大,可能更早出现疼痛且疼痛程度相对更明显。有踝关节外伤病史的人群,出现距骨坏死前期疼痛的风险相对更高,疼痛往往在受伤后一段时间逐渐显现。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钝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间歇性的刺痛。早期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活动受限
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患者会感觉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行走姿势异常,如跛行等;成年患者则会发现穿鞋、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活动受限出现的时间和程度有所不同,长期久坐少动的人群可能相对更早出现活动受限,而经常运动的人群可能在运动能力下降后才明显察觉。有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活动受限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无病史人群更早。
肿胀
肿胀程度: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踝关节轻度肿胀,用手触摸可感觉到踝关节周围组织有轻微增厚。儿童患者肿胀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仔细观察其踝关节外观;成年患者可通过自身感觉及外观对比发现肿胀。性别对肿胀表现影响不大,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站立或行走较多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早期肿胀,因为踝关节负荷增加,血液循环相对不畅。有踝关节扭伤等病史的人群,肿胀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且肿胀可能会反复出现。
皮肤温度改变
局部皮肤温度:患侧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可能较健侧略有升高,这是因为局部组织代谢增加等因素导致。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温度变化相对更易察觉;成年患者可通过触摸对比双侧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来发现差异。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运动量大的人群局部代谢更旺盛,可能更容易出现皮肤温度的微小变化。有踝关节炎症等病史的人群,皮肤温度改变可能更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