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乳头状瘤是怎么引起的
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生与HPV感染、局部刺激因素及机体免疫状态相关。低危型HPV如HPV-6、HPV-11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变组织可检测到HPVDNA证实关联;长期口腔局部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等,及吸烟饮酒等致口腔黏膜异常增生;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免疫缺陷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受HPV感染致发病风险增高。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1.HPV的类型与感染途径
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其中低危型HPV,如HPV-6、HPV-11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HP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与感染HPV的患者口腔黏膜直接接触,或者在口腔医疗操作中,如口腔检查、治疗时,通过污染的器械等间接传播。儿童如果在玩耍过程中有与感染者口腔接触等情况,也可能感染HPV从而引发口腔乳头状瘤。成年人如果有不安全性行为相关的口腔接触等情况,也存在感染风险。
有研究表明,在口腔乳头状瘤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可检测到HPV的DNA,这证实了HPV感染与口腔乳头状瘤发病的直接关联。
二、局部刺激因素
1.机械性刺激
长期的口腔局部机械刺激是诱发口腔乳头状瘤的一个因素。例如,牙齿的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长期反复摩擦口腔黏膜,可导致口腔黏膜上皮的异常增生。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乳牙残根或者恒牙萌出过程中局部牙冠边缘锐利等情况,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能增加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生风险。成年人如果有不良修复体,如不合适的假牙等,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也会使口腔黏膜处于慢性损伤状态,进而可能引发口腔乳头状瘤。
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口腔黏膜长期受到烟雾、酒精等的刺激,加上可能存在的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吸烟产生的焦油等物质会损伤口腔黏膜细胞,饮酒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殖,增加HPV感染的易感性或者直接促进病变的发生。
三、机体免疫状态
1.免疫功能低下与发病关系
机体免疫状态在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对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HPV感染,从而增加口腔乳头状瘤的发病几率。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相比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发生口腔乳头状瘤的风险更高。成年人如果因为疾病或者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此时他们的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口腔黏膜更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进而引发口腔乳头状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