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痤疮
痤疮是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青春期,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多种皮损类型及好发部位,发病机制涉及雄激素水平等多方面,可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鉴别
一、痤疮的定义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好发于青春期,与雄激素水平增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痤疮的临床表现
1.皮损类型
粉刺: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丘疹,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是开放的粉刺,表面呈黑色,可挤出脂栓。
炎性丘疹:表现为红色的小丘疹,直径1-5mm左右,有的中央有一黑头(黑头粉刺发展而来)。
脓疱:多由炎性丘疹发展而来,表现为含有脓液的小脓疱,周围有红晕。
结节:大小不一的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硬结,触之有痛感,位置较深。
囊肿:大小不等的含有脓液和血液的囊性损害,触摸有波动感,常形成瘢痕。
2.好发部位:主要好发于面部,也可出现在胸背部、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青春期男性面部痤疮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在青春期后也可能因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出现痤疮。不同年龄阶段痤疮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痤疮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糖饮食、熬夜等会加重痤疮的发生发展,有痤疮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复发。
三、痤疮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雄激素水平:青春期后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细胞增生和分泌功能增强,导致皮脂分泌过多,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
2.皮脂分泌增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是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过多的皮脂会促进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
3.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会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皮脂排出受阻,形成粉刺。
4.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进而诱导炎症反应,导致痤疮的发生和发展。
5.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毛囊周围炎症,出现红肿、疼痛等炎性表现,进一步加重痤疮的症状。
四、痤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例如,青春期发病,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出现粉刺、炎性丘疹等多形性皮损,一般即可诊断为痤疮。
2.鉴别诊断
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皮损主要分布在鼻、两颊、眉间、颏部,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但无粉刺。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损害为半球形或略扁平的丘疹,暗红色或褐色,主要分布在眼睑、鼻唇沟及颊部,对称分布,中央有坏死倾向,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