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的症状
短肠综合征因小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引起,症状包括:腹泻,因剩余小肠短致消化吸收受限,结肠受刺激蠕动加快,次数多,粪便稀水样或糊状含未消化成分;营养不良,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致多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出现体重下降、消瘦、贫血等;水电解质紊乱,腹泻致水、电解质丢失,引发低钠、低钾等,有相应表现;其他症状,长期营养不良致骨代谢异常易骨折,维生素缺乏有凝血、口角炎等相关表现。
腹泻
发生机制:由于剩余小肠长度缩短,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限,大量未被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结肠,刺激结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例如,当剩余小肠不足100cm时,腹泻往往较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肠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腹泻可能更为频繁,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表现特点:腹泻次数可多达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成分。
营养不良
发生机制: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短肠综合征患者小肠吸收面积减少,会导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比如,脂肪吸收障碍可导致患者出现脂肪泻,表现为粪便油腻、量多、有恶臭;蛋白质吸收不良会使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水肿、消瘦等。在不同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营养状况影响月经周期等。对于儿童来说,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表现特点: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贫血(因铁、叶酸、维生素B等吸收障碍导致)等表现,还可能出现维生素缺乏相关症状,如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等,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夜盲症等。
水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制:腹泻导致大量水分、电解质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就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例如,大量丢失含钠、钾等电解质的肠液,可导致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原本就有胃肠道疾病导致短肠综合征,其水电解质紊乱可能更容易发生且纠正相对困难。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更差,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表现特点:低钠血症可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等;低钾血症可出现肌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其他症状
骨代谢异常:长期营养不良可影响骨代谢,导致骨密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等。尤其是儿童和中老年患者,儿童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骨代谢异常会严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中老年本身骨量就有流失趋势,短肠综合征导致的骨代谢异常会加速骨质疏松的进展。
维生素缺乏相关表现:除了上述提到的维生素A、D缺乏相关表现外,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维生素B族缺乏可引起口角炎、舌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