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是怎么引起的
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与宿主因素、念珠菌致病性及外界因素相关。宿主方面,婴幼儿因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因黏膜萎缩等易发病,免疫低下者及有义齿佩戴等局部损伤者也易感染;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等可黏附定植并产酶破坏组织引发感染;外界因素里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使用及口腔卫生差、不良生活方式等会破坏菌群平衡或改变微环境致其发病。
一、宿主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口腔局部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唾液中溶菌酶含量低、IgA水平较低等,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新生儿可通过产道感染念珠菌;儿童时期若口腔卫生不佳、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也易引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作用降低,免疫功能也逐渐衰退,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念珠菌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极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顽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也容易导致念珠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其他局部因素:口腔局部存在义齿佩戴、口腔黏膜损伤等情况时,会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为念珠菌的定植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佩戴不合适的义齿,会导致口腔黏膜长期受到摩擦、压迫,造成局部黏膜损伤,从而增加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二、念珠菌的致病性
念珠菌的种类:白色念珠菌是引起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见的菌种,此外,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也可导致口腔念珠菌感染。不同种类的念珠菌在致病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白色念珠菌的毒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引起感染。
念珠菌的黏附与定植:念珠菌具有特殊的黏附结构,能够黏附在口腔黏膜、牙齿、义齿等表面,并在这些部位定植。念珠菌的菌丝体有助于其更好地黏附在宿主组织上,从而进一步定植并引发感染。一旦定植成功,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并产生一些酶类物质,如磷脂酶、蛋白酶等,这些酶类物质会破坏口腔黏膜的组织结构,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
三、外界因素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而念珠菌则会趁机大量增殖。例如,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时,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发口腔内的二重感染,导致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还可能改变口腔内的微环境,使得念珠菌更容易生长繁殖。比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其他因素:口腔卫生状况差,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为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口腔的微生态环境,增加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