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怎样治疗
佝偻病的防治包括一般治疗(日光照射、合理喂养)、药物治疗(维生素D制剂),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早产儿、低体重儿、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各有不同补充要求),还有孕期预防和婴儿期预防措施,需保证营养、补充维生素D、监测相关指标等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以促进骨骼正常发育
一、一般治疗
1.日光照射:坚持每日户外活动,直接接触阳光,一般足月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国际单位,均补充至2岁。对于有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应加强体格锻炼,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如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增加肌张力以纠正畸形。
2.合理喂养:保证婴儿的奶量摄入,及时添加富含钙、磷及维生素D的食物,如乳制品、蛋黄、动物肝脏等,确保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对钙、磷等营养素的需求。
二、药物治疗
1.维生素D制剂:在佝偻病的活动期,需要较大剂量的维生素D来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通过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相对较快,更容易发生佝偻病。因此,早产儿从生后1周就需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且剂量相对足月儿要大,需要密切监测血钙、血磷及骨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其营养摄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求。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同样存在维生素D储存不足及生长加速的问题,预防和治疗佝偻病时,维生素D的补充起始时间和剂量需根据体重等情况综合考量,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以确保骨骼正常发育。
3.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但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不过,母乳喂养儿仍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一般从生后2周开始补充,每天400国际单位。母亲在哺乳期也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间接保证婴儿的维生素D供应。
4.人工喂养儿:配方奶中一般已经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D,但仍需要注意按照婴儿的奶量计算维生素D的摄入量,确保满足其需求。如果人工喂养儿出现佝偻病表现,要及时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方案。
四、预防措施
1.孕期预防: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素的摄入,以满足胎儿在宫内对维生素D及钙磷的需求,降低胎儿出生后患佝偻病的风险。
2.婴儿期预防:婴儿期是佝偻病的高发阶段,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每日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维生素D水平及骨骼发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佝偻病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