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癣
手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手足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预防需保持手足清洁干燥、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一、定义
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和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从而感染手足部位的皮肤。
二、分类及表现
1.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伴有瘙痒。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若经常在潮湿环境玩耍等也易患病;性别差异不大,生活中接触真菌机会多者更易发病。
2.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该型病程慢性,病史较长者更易出现此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受累,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者更易感染发展为此型。
3.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间,尤以第3-4和4-5指(趾)间多见。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如经常浸水工作等人群易患此型,儿童若脚部清洁不佳、穿着不透气鞋袜也可能出现。
三、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与患有手足癣的患者直接接触,如握手、共用毛巾、拖鞋等,皮肤癣菌可从患者传染给健康人。儿童与患病家人接触时易通过这种方式感染,若家人不注意个人卫生,儿童接触相关物品就可能被传染。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皮肤癣菌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游泳池、宾馆的拖鞋、浴巾等,也可感染手足癣。生活中公共场合卫生条件不佳时,就存在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外出旅行、经常去公共浴室的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手足部位的皮肤症状,如水疱、鳞屑、角化、浸渍糜烂等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手足癣。
2.真菌学检查:
真菌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标本,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若找到则可确诊。儿童进行真菌镜检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可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五、预防措施
1.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勤洗手、洗脚,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指(趾)间部位。儿童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要监督其脚部清洁,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每天更换。
2.避免接触传染源: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指甲刀等个人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尽量穿着自备的拖鞋,避免赤脚行走。
3.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提高身体抵抗力;对于皮肤干燥者,可适当使用润肤剂保持皮肤湿润,增强皮肤对真菌的抵御能力。年龄较小的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需注意皮肤保湿,选择温和的润肤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