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是什么引起的
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医源性因素有关,大肠埃希菌等是常见致病菌,尿路梗阻等致结构异常利于细菌繁殖,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病,留置导尿管等医源性操作易引发感染。
一、病原体感染
1.大肠埃希菌:是急性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门诊急性膀胱炎和住院尿路感染的大部分。大肠埃希菌通常存在于肠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黏膜防御机制受损时,可经尿道逆行进入泌尿系统引起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受到大肠埃希菌的侵袭,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月经期等特殊时期,感染风险增加。
2.其他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急性尿路感染,但相对大肠埃希菌来说发生率较低。这些细菌的感染往往与机体的基础疾病、长期住院、留置导尿管等情况相关。例如,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差,且可能存在侵入性操作,容易受到这些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1.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尿液在泌尿系统内潴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对于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是常见的引起尿路梗阻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进而增加了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而尿路结石患者,结石会阻塞尿路,破坏尿路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2.膀胱输尿管反流: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现象。这种结构异常会使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内定植,增加了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儿童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对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反复发生急性尿路感染,影响肾脏功能。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尿路解剖和生理特点,如输尿管长而弯曲、膀胱容量小等,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易发生急性尿路感染。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降低,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更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2.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普遍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急性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受到影响;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四、医源性因素
1.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医源性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侵入泌尿系统打开通道,而且导尿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使细菌附着并繁殖。据统计,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几乎达100%。
2.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进行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时,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可能会将细菌带入泌尿系统,引起急性尿路感染。例如,膀胱镜检查可能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细菌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