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怎么回事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等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引发因素包括宿主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鹅口疮等多种类型,诊断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合理用药、增强免疫力及特殊人群注意相关事项。
引发口腔念珠菌的因素
宿主因素
年龄:婴幼儿因口腔黏膜稚嫩、免疫功能不完善等原因易患口腔念珠菌病,比如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较为常见;老年人由于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免疫功能衰退等,也容易受到念珠菌的侵袭。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不同表现,比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增加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人群,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增殖引发感染;长期吸烟、酗酒的人,口腔环境不利于菌群稳定,也容易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卫生状况差,不按时刷牙、漱口的人,口腔内易残留食物残渣等,为念珠菌生长提供了条件。
病史:有口腔黏膜损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唾液中的糖分含量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极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的重度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除了婴幼儿外,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病损区黏膜充血,上面有白色假膜,伴有口干、烧灼感等症状。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多发生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膜的发红、糜烂,味觉异常等。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常见于佩戴义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的炎症等。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等。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
临床症状与体征: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表现,如是否有白色斑块、充血、糜烂等症状和体征来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采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若发现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还可以进行真菌培养等进一步明确念珠菌的种类等情况。
口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刷牙,饭后漱口,使用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维持口腔清洁环境,减少念珠菌滋生的机会。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观察口腔情况。
增强免疫力: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对于老年人等人群,要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维持较好的免疫状态。
特殊人群注意:妊娠期女性要注意口腔卫生和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佩戴义齿的人群要注意义齿的清洁和保养,定期检查口腔情况;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口腔相关的防护和监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