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有不同局部临床表现,假膜型好发于新生儿等,萎缩型可见黏膜充血等,增生型有白色斑块且硬;全身表现因免疫功能不同而异,免疫正常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免疫低下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儿童易患假膜型且影响进食,成年人各型均可出现需注意增生型恶变可能,老年人因口腔特点易患萎缩型且病情顽固,长期糖尿病患者易反复患该病需控血糖兼治口腔感染
一、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的局部临床表现
1.假膜型: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尤其在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后。损害区黏膜表面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的假膜,稍用力可擦掉,露出充血的黏膜糜烂面。新生儿多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膜,可伴有哺乳困难等表现;成人也可发生,常见于长期佩戴义齿、HIV感染者等,假膜可发生于颊、舌、软腭及唇等部位。
2.萎缩型: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以及佩戴义齿的患者。黏膜充血发红,有散在的色白的斑点或斑块,患者可有口干、味觉异常等不适。对于佩戴义齿的患者,萎缩部位常位于义齿承托区的黏膜,如腭部、龈缘等。
3.增生型:常发生在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病损区黏膜白色斑块,较硬,不易被擦掉,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二、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的全身相关表现
1.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单纯的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患者免疫功能轻度低下,可能会有轻微的乏力感,但通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全身的主要生理功能。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除了口腔黏膜的病变外,可能会出现全身的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反复的机会性感染等。例如HIV感染者,随着病情进展,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能作为艾滋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等全身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表现
1.儿童:儿童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口腔自洁能力差,且易因哺乳等接触感染源。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口腔黏膜广泛的白色假膜,可能影响进食,患儿常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对于儿童,家长需注意口腔卫生,哺乳前后清洁乳头或奶瓶等。
2.成年人:成年人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假膜型、萎缩型和增生型均可出现。如果是因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的萎缩型,患者可能有近期抗生素使用史,且口腔局部有明显的充血糜烂表现。而增生型的患者需警惕恶变的可能,尤其是长期不愈的增生型病损。
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等因素,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病。萎缩型较为常见,常发生在义齿佩戴部位,患者可能有义齿佩戴不适、口干等表现,且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病情可能相对顽固。
4.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更容易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且病情可能反复。这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口腔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