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区别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牙龈缘和乳头,由局部刺激因素引起,表现为牙龈颜色、质地等改变,无牙周袋等,通过洁治等治疗预后好;牙周炎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广,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治疗复杂,需基础治疗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变范围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牙龈缘和牙龈乳头,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未累及牙周支持组织(如牙周膜、牙槽骨等)。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较广,不仅累及牙龈,还涉及牙周膜、牙槽骨等,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
二、临床表现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颜色改变,可变为鲜红或暗红色;牙龈质地松软脆弱,容易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一般无疼痛,偶有痒感或口臭等,牙龈外形可能正常或有肿胀,但无牙周袋形成、无牙槽骨吸收等。
牙周炎:除了有牙龈的炎症表现(如牙龈红肿、易出血等)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这是由于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牙龈与牙面分离形成病理性深袋;可伴有牙槽骨吸收,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逐渐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
三、病理机制
牙龈炎:主要是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在牙面,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等,但牙周支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受到破坏。
牙周炎:牙菌斑等刺激物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不仅导致牙龈炎症,还会激活破骨细胞等,引起牙槽骨的吸收,同时牙周膜纤维遭到破坏,进一步加重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是一个由局部刺激引发的慢性进行性的牙周支持组织破坏过程。
四、诊断方法
牙龈炎: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质地、是否出血等,一般结合牙菌斑的检查等即可诊断,牙周探诊深度正常(通常小于3mm),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
牙周炎:除了口腔检查牙龈情况外,需要进行牙周探诊来测量牙周袋深度,检查是否有附着丧失,同时通过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等,牙周袋深度大于3mm,伴有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是诊断牙周炎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牙龈炎:主要通过洁治术(如超声波洁牙等)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炎症较重时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一般经过治疗后牙龈炎症可消退,预后较好,但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预防复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只要遵循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即可,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戒烟等以利于牙龈炎的治疗和预防。
牙周炎:治疗相对复杂,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如洁治、刮治等彻底清除菌斑、牙结石等,控制牙龈炎症,然后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来修整牙周组织形态等,对于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同时控制全身疾病以利于牙周炎的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治疗牙周炎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需要更加严格要求口腔卫生维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