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女性尿道短宽直等解剖生理因素、个人卫生习惯不当因素、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素、免疫力相关因素以及导尿等医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方面增加了尿道感染的风险或导致感染发生。
一、解剖生理因素
1.女性尿道特点:女性尿道较短、宽且直,长度约3-5厘米,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沿尿道上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生理状态改变也会增加尿道感染风险,月经期卫生用品更换不及时易滋生细菌,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尿道,使尿液引流不畅。
2.男性尿道相关情况:男性尿道相对较长,但存在一些潜在因素也可能导致感染,如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引起尿液潴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较高,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之一。
二、个人卫生习惯因素
1.清洁不当: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大便后擦拭方向不当(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会将肛门周围细菌带到尿道附近,增加感染几率。日常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2.性生活相关:性生活时容易将外部细菌带入尿道,尤其是女性,频繁性生活、不注意性生活前后清洁等都可能引发尿道感染。另外,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性生活也更容易导致尿道感染发生。
三、基础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的杀菌功能受到影响。高血糖环境也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尿道感染,往往病情较难控制且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情况,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局部潴留,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从而引发尿道感染,且这种结构异常引起的感染往往比较顽固,不易治愈。
四、免疫力因素
1.年龄影响: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婴幼儿,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尿道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自身免疫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同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也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
2.其他免疫相关情况: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类患者机体免疫力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尿道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也会显著增加,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五、医源性因素
1.导尿操作: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尿道感染的重要医源性因素。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侵入提供通道,而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据统计,留置导尿管1天感染率约1%,3天以上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
2.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如膀胱镜检查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将外部细菌带入泌尿系统,从而引发尿道感染。检查后如果没有做好局部护理等,也容易导致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