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简介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特征为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菌群、神经内分泌及心理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异常。诊断依据罗马Ⅳ标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年龄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生活方式影响发病。儿童、老人、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异常,患者存在结肠动力紊乱,包括结肠传输时间改变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正常的肠道扩张也能引起明显不适;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可能影响肠道功能;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此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障碍,生活事件等心理应激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排便习惯改变: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为稀糊状便,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排便前多有腹痛、腹胀,排便后症状缓解;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伴有排便不尽感;混合型则在病程中可同时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粪便多呈糊状,可带有黏液,无脓血;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表面可附黏液。
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具备以下所有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发作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同时需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多见于中青年,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儿童期也可发病,但相对较少,儿童患者可能在饮食改变、学校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发病。
性别:女性略多于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高油高脂饮食、过度饮酒、咖啡摄入过多等)、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或加重症状。例如,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的动力和感觉功能;饮食不规律会打乱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节律,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特别关注饮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富含果糖的水果等。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导致心理应激,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疏导。
老年人:老年人患肠易激综合征时,要注意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鉴别,因为老年人肠道肿瘤等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症状。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需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子宫增大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此时期应尽量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慎用药物;哺乳期女性同样要注意饮食对自身和婴儿的影响,症状较轻时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