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和足外翻怎么区分
足内翻与足外翻在定义外观、影像学检查、功能影响和病因方面存在区分。外观上足内翻患侧足内翻内收,足外翻足外侧着地足跟外偏;X线检查足内翻距骨-第一跖骨角等减小,足外翻则增大;行走功能上两者均致步态异常及关节受力不均;病因上都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与发育等有关,后天性分别与神经疾病、创伤等相关。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区分
足内翻是一种足部畸形,表现为足的纵弓高度增加,足呈内翻、内收状态。从外观上看,患侧足部向内翻转,足底朝向内侧,足跟的位置也偏向内侧。足外翻则是足的外侧软组织挛缩导致足向外翻的畸形,外观上可见足外侧着地,足跟向外偏斜,足底向外翻转。
二、影像学检查区分
1.X线检查
在X线片上,足内翻时可观察到距骨-第一跖骨角变小,正常情况下该角度约为0°-20°,足内翻时此角度减小;同时跟骨-跖骨角也会发生改变,跟骨相对于跖骨的角度异常减小。
足外翻时,距骨-第一跖骨角增大,跟骨-跖骨角也增大,通过X线片能清晰看到足部骨骼的这种异常排列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检查能更好地观察骨骼的发育及畸形情况;而对于成年患者,X线检查是常规的初步诊断手段,可直观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异常。
三、功能影响区分
1.行走功能
足内翻患者在行走时,往往会出现步态异常,可能表现为脚步向内偏移,行走不稳定,由于足部的异常姿势,会增加足部其他部位的压力,长期可能导致膝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的受力不均衡,进而影响这些关节的功能。儿童足内翻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步态形成,可能导致身体姿势的异常,影响身高发育相关的力学平衡。
足外翻患者行走时,足外侧先着地,同样会引起步态异常,也会导致足部及下肢其他关节受力不均,长期可造成膝关节、踝关节等的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足外翻对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足外翻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成年患者则可能因为长期的行走功能异常导致关节疼痛等问题。
四、病因区分
1.先天性因素
足内翻部分患儿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导致,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足部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异常,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在胎儿期,足部的正常形态形成受到干扰,就可能出现足内翻畸形。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胎儿出现先天性足内翻的风险。
足外翻也有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肌肉肌腱发育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足外翻。例如先天性的跟骨发育异常,会使足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出现足外翻畸形。
2.后天性因素
足内翻后天性因素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足部肌肉的控制失调,出现足内翻畸形。长期的不良姿势、外伤等也可能引起足内翻。对于成年患者,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跟过高或过窄等,也可能逐渐导致足内翻的发生。
足外翻后天性因素多与创伤有关,如足部骨折后复位不良,导致足部骨骼排列异常,进而出现足外翻。肌肉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等,可影响足部肌肉的力量平衡,导致足外翻。另外,长期的不良行走习惯等也可能是足外翻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