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可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定位诊断方法等方面鉴别。下尿路感染主要有膀胱刺激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上尿路感染除膀胱刺激征外还有明显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中,上尿路感染尿液有白细胞管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等;影像学检查下尿路感染一般无异常,上尿路感染需排查结构异常;定位诊断方法有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和输尿管导管法等,不同人群需综合各因素鉴别。
一、临床表现差异
下尿路感染:主要包括膀胱炎等,典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性生活等因素易引发下尿路感染,表现更为突出;儿童下尿路感染时可能除了膀胱刺激征外,还可能有排尿时哭闹等表现。
上尿路感染:主要指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甚至可高达39℃-40℃。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肾盂肾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
二、实验室检查差异
尿液常规检查:
下尿路感染:尿白细胞可增多,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尿红细胞可轻度增多,尿蛋白一般为阴性或微量,尿细菌培养可阳性,但细菌数量相对上尿路感染可能较少。
上尿路感染:尿白细胞明显增多,可出现白细胞管型,这是上尿路感染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细菌等病原体可从肾小管等部位随尿液排出形成管型;尿红细胞也可增多,尿蛋白可呈阳性,尿细菌培养细菌数量通常较多。
血常规检查:
下尿路感染: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白细胞升高。
上尿路感染: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较明显的全身感染炎症反应。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下尿路感染:一般无需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但若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为排除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可考虑进行超声等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发现。
上尿路感染:对于首次发生的肾盂肾炎,一般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排除有无泌尿系统结石、畸形、梗阻等解剖结构异常,这些异常是上尿路感染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儿童,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相对较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并干预。
四、定位诊断方法差异
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通过膀胱冲洗清除尿道和膀胱表面的细菌后,采集尿液进行培养。若培养结果阳性,提示为上尿路感染;若阴性则多为下尿路感染。但该方法有一定侵袭性,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输尿管导管法:通过插入输尿管导管分别采集上、下尿路的尿液进行培养,可直接准确区分上、下尿路感染,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方法难以明确诊断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使用。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鉴别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例如,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易患下尿路感染,但也可能发展为上尿路感染;老年人若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发生上尿路感染的风险增加,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细致鉴别;儿童若有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上尿路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影像学检查等更应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