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都要拔掉吗
智齿并非都要拔,需综合位置、咬合、症状等多方面情况判断,无需拔的情况有位置正常且咬合正常、无任何症状;需拔的情况有阻生、常引发冠周炎、导致邻牙病变、可能成囊肿或肿瘤诱因;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儿童青少年不急于处理,妊娠期女性拔牙宜在4-6个月,患某些系统性疾病者需病情稳定后多学科评估再定。
一、无需拔除的情况
1.位置正常且有正常咬合关系:若智齿萌出位置正常,与对颌牙能够形成正常的咬合关系,没有食物嵌塞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智齿可以保留。例如,经过口腔全景片等检查,明确智齿的生长方向、位置等均正常,且与相邻牙齿、咬合功能等都协调,就不需要拔除。从解剖学角度看,这样的智齿能够参与正常的咀嚼功能,对口腔的整体功能维持有积极作用。
2.没有引发任何症状:有些智齿完全埋伏在牙槽骨内,没有对周围组织造成任何影响,也没有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这类智齿可以暂时观察,不需要急于拔除。例如,一些年龄较大的人群,智齿一直处于埋伏状态,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表现,此时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监测智齿的情况即可。
二、需要拔除的情况
1.智齿阻生:智齿部分或全部被牙龈、骨组织等覆盖,无法正常萌出,这种阻生智齿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近中阻生的智齿,会向前倾斜挤压第二磨牙,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面发生龋坏,还可能引起智齿本身冠周炎反复发作。通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BCT等)可以明确智齿阻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建议拔除。
2.经常引起冠周炎:智齿萌出过程中,牙冠周围的牙龈组织与智齿之间形成盲袋,食物残渣容易嵌塞在盲袋内,加上口腔内细菌滋生,就会反复引发冠周炎,出现局部牙龈红肿、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冠周炎反复发作,一般建议在炎症控制后拔除智齿。
3.导致邻牙病变:如前面提到的阻生智齿挤压第二磨牙,导致第二磨牙出现龋坏、牙槽骨吸收等病变,为了避免邻牙进一步受损,需要拔除智齿。
4.可能成为囊肿或肿瘤的诱因:有研究表明,长期存在的智齿有可能诱发牙源性囊肿或肿瘤等病变,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为了预防潜在的风险,也需要考虑拔除智齿。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考虑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智齿还未完全发育,一般不急于处理智齿相关问题。但如果发现有智齿阻生等可能引发问题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评估和处理。例如,对于处于换牙期的儿童,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口腔,关注智齿的萌出状态。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原因,口腔问题容易加重。如果智齿存在问题需要拔除,一般建议在妊娠的4-6个月期间进行,因为这个时期相对较稳定,对胎儿的影响较小。但在拔牙前需要充分评估,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风险。
3.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人群:比如患有严重心脏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拔牙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病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由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拔除智齿。例如,患有未控制的糖尿病的患者,拔牙后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先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再考虑拔牙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