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判断佝偻病
婴儿佝偻病可从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及特殊人群等方面进行评估。临床表现早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体征检查可见头部、胸部、四肢骨骼改变;实验室检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等有相应变化;X线可见长骨骨骺端等改变;特殊人群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及高危因素婴儿需注意维生素D补充和户外活动等。
一、临床表现观察
婴儿佝偻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早期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3个月以内婴儿,此阶段婴儿户外活动少,维生素D摄入不足易发病。
二、体征检查
1.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出现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个月以上婴儿可表现为方颅,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颅畸形;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婴儿可延迟至2-3岁闭合。
胸部:6个月以上婴儿可能出现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似串珠状;1岁左右婴儿可形成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似漏斗。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可出现手镯或脚镯样改变,手腕、脚踝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1岁左右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下肢畸形,如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患儿站立或行走时双下肢受力,导致骨骼变形。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具体术语]:这是反映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可靠指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依据,正常参考值为25-150nmol/L,维生素D缺乏时该指标明显降低。
血钙、血磷:早期血钙可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钙磷乘积(血钙×血磷)常低于30,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吸收,导致血磷下降;病情活动期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是反映骨代谢活跃的指标,因为维生素D缺乏时,成骨细胞活跃,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但需注意生长发育快的婴儿碱性磷酸酶也可生理性增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四、X线检查
长骨X线片可见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等。通过X线检查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骨骼的病变情况,对佝偻病的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早期不易通过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确诊的婴儿,X线检查能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儿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保证婴儿通过母乳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配方奶中维生素D的含量是否充足。同时,要保证婴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尽量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婴儿眼睛。此外,有早产、双胎等高危因素的婴儿,更应密切监测维生素D水平,及时发现佝偻病并进行干预,因为这类婴儿自身维生素D储备不足,且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增加,更容易发生佝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