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怎么检查出来
佝偻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生化检查、骨骼X线检查、骨密度检查来诊断,早期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等,血液生化检查可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钙磷、碱性磷酸酶等,骨骼X线可见长骨骨骺端改变,骨密度可降低,还需注意婴儿等人群的预防及相关检查操作注意事项。
一、临床症状观察
佝偻病早期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这些症状在小婴儿中较为常见,尤其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特点出现不同表现,比如幼儿可能出现方颅等骨骼改变相关的外观异常。
二、血液生化检查
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血清25-(OH)D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25-150nmol/L,当血清25-(OH)D水平低于25nmol/L时提示维生素D缺乏,它能较早地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储备情况,对于佝偻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是基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需求的变化来确定的。
2.血清钙、磷测定:早期血钙正常或稍低,磷降低,钙磷乘积降低(正常钙磷乘积为40),当病情进展时,血钙可降低,磷进一步降低,钙磷乘积明显降低,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钙、磷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血液中钙、磷水平失衡,影响骨骼的正常矿化。
3.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是佝偻病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因为维生素D缺乏时,成骨细胞活跃,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不同年龄儿童的碱性磷酸酶正常参考值不同,比如婴儿正常参考值可能高于年长儿,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可以辅助判断骨骼的代谢情况。
三、骨骼X线检查
1.长骨骨骺端改变:初期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激期则表现为临时钙化带消失,骨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干骨质疏松,皮质变薄,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沉积不足,骨骼生长板的正常结构受到影响,通过X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骨骼的形态学改变,对于佝偻病的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长骨X线表现会因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婴儿期和儿童期的长骨结构特点不同,X线表现也会相应不同。
四、骨密度检查
通过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佝偻病患儿骨密度可降低,骨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骨骼矿物质含量和骨结构的改变,对于评估佝偻病患儿骨骼的健康状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于长期随访和监测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恢复情况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骨密度值范围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来综合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
温馨提示: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较高,家长应注意合理喂养,多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对于有早产、双胎等高危因素的婴儿,更要密切关注维生素D的摄入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在进行血液检查等操作时,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和舒适度,尽量减少儿童的痛苦;对于较大儿童,要鼓励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等,以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